第6章 讀懂金融真相,抓住看得見的手(2)[第1頁/共3頁]
“民以食為天,家以居為先。”住房,是一項根基的餬口需求。時至本日,住房題目仍然是中國百姓遍及體貼的一個嚴峻話題。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於房產的鼎新,越來越存眷,到了街頭巷尾無不群情的程度。
有一種觀點講房價的上漲歸結為住房的剛性需求。從馬歇爾的《經濟學道理》到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以及中國權威學者所編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找不到“剛性需求”這一術語。很明顯,這是中國“經濟學家”對當代經濟學的奇特進獻。剛性需求是甚麼,簡樸舉個例子,中國將來有2億多農夫要成為城裡人,他們需求屋子,這是剛性需求。因為剛性需求的存在,中國的房價耐久必定就看漲。略微有點經濟學根基知識的人都曉得,經濟學裡所講的需求,不但是有效需求、實在需求,並且是在“預算束縛下”在一定時候內的需求。而我們的這些經濟學家,在談剛性需求的時候,卻把經濟學裡關於需求的觀點忘得一乾二淨,隻講需求,不講住民的支出,不講在甚麼時候內的需求。
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中華群眾共和國測繪服從辦理條例(訂正草案)》,提出六條房產調控綱領,明白重點生長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淺顯商品住房、經濟合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7年8月8日,國務院下達《關於處理都會低支出家庭住房困難的多少定見》,明白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都會廉租住房軌製”、“改進和標準經濟合用住房軌製”以及“慢慢改良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前提”。進入2008年,各地當局推動保障性住房扶植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這表白,買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有望藉助保障性住房滿足本身根基的餬口需求,實現並不豪華的室第胡想。信賴跟著保障性住房的推行,“廣廈千萬間,百姓俱歡顏”的胡想,離我們的間隔將越來越近。
中國房價:有房纔有家
擴大內需:消耗就是作進獻嗎
如果房價能夠持續上漲,如許的好處鏈條是能夠保持普通的。但是,向來就冇有隻升不降的資產代價,當經濟進入滯脹,通脹眾多,資產代價的下跌就冇法製止了。從2006年開端,美國樓市開端呈現下滑,房價開端下跌,次級貸這個多米諾骨牌隨之傾圮,無數家庭冇法了償存款,大量的違約房產被銀行收回拍賣,導致了存款銀行的钜額虧損,投資銀行也冇法倖免,花旗、美林、瑞銀、摩根士丹利等聞名投資銀行也爆出钜虧。這就是囊括環球的次貸危急了。
美國次貸危急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急,其產生的內涵機理是金融產品透明度不敷、資訊不對稱,金融風險被慢慢轉移並放大至投資者。這些風險從住房市場伸展到信貸市場、本錢市場,從金融範疇擴大到經濟範疇,並通過投資渠道和本錢渠道從美國涉及環球範圍。
對“衣食住行”四大餬口支柱來講,住房顯得尤其關頭。近十年來,房價一起上漲,已經給百姓餬口帶來了沉重的承擔。現在,國度推行保障性住房,必將慢慢減緩“住房難”的題目,從而讓更多的百姓實現具有自主性住房的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