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惜哉宋公明不讀水滸[第1頁/共4頁]
且以宋江之所見,梁山軍雖與士大夫分歧,可陸謙所謀的那套軌製卻極能安撫百姓。且各地官府看似官員雜多,而官吏互通,實則削去了白役幫閒,與國政大為無益。更不要說梁山軍這一套施政法門,總結歸納,極易培養新官。
宋江這話說的情真意切,且也不是冇有事理,叫燕順張口說不出話來。半響點頭,就要開口,再被宋江堵住嘴:“兄弟休要為我擔憂。便是違背了齊王號令,擺佈錯不過是被抹掉官職。算的甚事。有晁蓋哥哥在,還能冇我宋江的去處?待我再立下功勞,這官兒,自便是返來了。”
就燕順來看,當今宋江獨一的門路,也是最好的門路,那便是重歸大宋。如此立下大功績來,今後出息可期也。更首要的是,無了眼下的兩難。
這看似對他一百個的信賴,又何嘗不是在放縱他?乃至於這是在冷眼相看,是在看宋江會不會‘對勁失色’。
現在的齊國看似還百業待興,便是連仕進兒的都不敷數,但到了來歲再來看?陸謙何愁手中無有曉得他那套條則例法的官兒?
“那哥哥放了小弟活路,卻要怎的向陸賊交代?這般視陸賊令如無物,叵耐叫人憤怒,哥哥又安能得好?”錦毛虎眼睛裡閃著光芒:“哥哥,反了梁山泊吧,與俺一同歸宋去。如此大官做得,兄弟們又得團聚,何樂不為?”
次日淩晨,宋三郎還在睡夢當中,忽的被一陣喧鬨驚醒。披衣坐起,就見一小廝錯愕而入來,道:“稟官人,那燕順,那燕順在房中吊頸了……”
《莊子》曰:“賢人不死,悍賊不止。”
而究竟證明他的決定冇有錯。梁山泊日漸勢大,越來越猖獗,有著外因威脅,又有燕順為導,宋江在挑選與梁山泊為敵這條門路時候,那是民氣劃一,部下兄弟誌同道合,為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也。
朝廷的西軍固然短長,卻也不是天兵神將下凡,如真能連破其他各路賊僚,那兵臨齊魯時候,也必是久戰而兵疲。如何是梁山軍以逸待勞之敵手?
濠州城內。顛末沿途上千裡的馳驅,陸謙的旨意終究傳到。
話說宋江現現在身份不俗,不久前被陸謙授以淮南招討官銜,部下兵馬打下淮南時候的一兩千人也增加到現現在的近萬人馬。能夠說,宦海對勁,疆場對勁,按事理應當東風對勁也。可冇人曉得,宋江心中實是忐忑不安的。
不去說那規章軌製,隻說梁山軍的兵馬。自打滅了當初童貫的雄師後,梁山軍的兵力就又有突飛大進。不算他這裡的烏合之眾,隻說梁山軍水陸主力,現在就已有十萬。且各地的守備軍總計也不下三萬人。
在趙宋與陸齊之間挑選了後者的宋江,便盤算主張不會為燕順所動。這陸謙打東京發來的文書又是在難堪他,可宋江心中卻覺得是功德,真如果對他不聞不問,那纔是大不妙。如此恰好順水推舟,借燕順之由叫他好生懲罰本身,如此出去昔日裡的怨氣,本身也好安穩在新朝為官。
如此,直到燕順忽的前來招安他,宋江才恍然大悟。那陸謙非隻是要他對勁失色,更是要他自尋死路,自絕於昔日江湖申明,如此他纔好再來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