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節:第一百六十章 一個標杆(1)[第1頁/共1頁]
以是中國的經濟中間,就是從唐宋之交,開端南移,一向到千年以後,經濟中間仍然是在南邊了。
這些糧,放在一個大府都嫌少,更何況是北京如許人丁超越百萬的超等多數會。[
下午回府以後,通州那邊已經有動靜遞過來,支應北京的糧食實在未幾,最多隻能調兩萬石出來。
這幫人,手中糧食毫不會少,現在拚了命給他叫苦,不過就是一會子有前貶價碼開出來。不過現在他也是冇有體例。
但現在的景象倒是已經換成了“湖廣熟,天下足。”
江南這邊,一畝收兩石算是白瞎了,普通是均產三石到四石,最高產的記錄,彷彿是有六石以上,到八石擺佈。
如許的天時是彆省冇法比的,水網密,就申明灌溉輕易,水利好,更要緊的就是河道多,河道一多,淤泥就多,從河底挖上來的塘泥,和後代的化肥比擬也差不到哪兒去了。水足,肥料足,不高產才奇特了。
“江南的地當然還是肥饒,不過,閣老明鑒,江南糧食確切是冇法自給了。”
一向到明末,江南還是明朝的財賦中間,非常穩定的供應著支撐明朝的賦稅。
終明一朝,近三百年時候,江南,東南、湖廣,兩廣,幾近冇有農夫造反的記錄。
也就是一畝地千把斤的產量了,這收成在後代不敷為奇,但後代是農藥化肥等當代產業產成冒死往地裡掃呼,這纔有千斤以上的產量。
這個地界,本來該是糧食高產的處所,但按照亢家少東的話來講,江南不但冇糧供應北方,相反,還要從彆的處所買糧。
這個年初,上點塘泥,平時鋤鋤草,一年有兩到三次收成,換了彆的處所,哪有這個能夠?
也是真冇有想到,朝廷缺銀子使就算了,竟然連糧食也開端缺了。
北邊一畝地能收一石半是普通,超越兩石就是高產。
薛國觀氣的滿身打戰,幾近想把麵前這夥大糧商一個個全都踹死。
按理說,本來是“江南熟,天下足。”
倒不是江南的地變少了,或是不再肥饒了。[
南邊天冇那麼冷,越冬時另有雪,作物被雪覆蓋,底子不成能減產或絕收。而雨水足,雪也下的多,順帶還殺了蟲。
清能得天下,也是因為順治元年不費吹揮之力就得了江南,除了少數處所,江南也未遭兵火苛虐,以是用江南一地,支撐起了清廷的戰役用度。
第一百六十章一個標杆
“這是甚麼事理?莫非江南的地變成沙子了?”
再者北方諸省這幾年的費事,不過就是天冷而旱,越冬的小麥被乾死和凍死,形成幾近絕收的悲慘結局。
論起地盤肥饒的程度,全天下十幾個佈政使司,哪一省也不如江南。地盤肥饒,要緊的就是河道水溝縱橫,水網密佈。
以明朝的賦稅程度,在江南一帶,底子毫無題目。
意義就是,江南收成了,天下糧食就天然充沛,不必再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