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增船兵以固海防[第1頁/共2頁]
袁可立見武備廢弛如此,雖其如數家珍,也冇有涓滴笑意,板著臉道,“鬆江三麵皆水,蓋帆船出入,瞬息千裡,而錢塘灌輸於南,長淮、揚子灌輸於北,與鬆江之口皆輻列海濱,互為形援,津途不越數百裡間,而短長所關且半天下。”
袁可立到府與前任知府將全府人丁、賦稅等交割結束後,又命人叫來金山衛參將金汝佐、衛批示同知候承祖和武舉鎮撫喬桓等十餘人。
華亭城周九裡不足,呈圓形,開陸門、水門各四,環城為壕,廣皆十丈。城內水路縱橫交叉,是典範的江南水鄉,民居沿河而建,青石板門路兩旁是林立的商店。
鬆江府府治在華亭城(上海市鬆江區),編戶1685裡,戶口人丁約21萬(此為天啟二年紀量,在萬曆二年人丁為28萬餘),所轄三縣曰華亭、上海、青浦,並領三吳以外屏--金山衛。
金汝佐等人早已獲得兵部行文,皆抱拳稱,“末將服從。”
袁可立環顧幾人神采,持續道,“然全府以外無一山一嶼作障蔽,至曆朝倭警頻傳。本官今奉欽命,知鬆江府事,必以備倭為重心,故金山各所須增船兵,補務足原額,以壯敵愾。從今今後,金山衛及下各所歸本官節製,還望眾將儘力幫手。”
袁可立起家,從案上錦盒中取出一張鈐有兵部的堪合,宣讀道,“經查,去歲薩爾滸之役中有鎮江遊擊喬一琦投崖碎首,軍功死節,為慰忠魂,今特恤升其男-金山衛武舉鎮撫(從五品)喬恒為本衛批示僉事(正四品),專署鬆江府海防。”
離北京三千四百裡的鬆江府雄襟大海,險扼三江,引閩越之梯航,居嘉、湖之肘腋,吳郡之指臂,為控江淮之關頭。
“既增船兵,就需專人代理……鎮撫喬恒可在。”
按製,金山衛應備樓船十艘,每船用兵一百;沙船三十,每船用兵二十五。因各種啟事形成兵員流亡、船舶破壞已由來已久,乃朝野共知。
“末將在。”一個頭戴鳳翅盔,身穿半身齊腰甲的三旬開外的七尺壯漢回聲出列道。
府衙大堂,袁可立一襲補雲雁圓領常服,端坐在條案以後,並不翻看金汝佐呈報的金山衛兵將名錄,掃視一邊大堂兩旁的將領,問道,“金山衛現有艦船多少,是否滿員?”
金山衛為明四大名衛(另三衛為天津、鎮海、威海)之一,其下除擺佈中前後五所外,增中前(守青村)、中後(守南彙)、川沙(守浦東)三所共八個千戶所,計屯田350餘頃,設參將一員統領,平時則巡緝鹽盜,打擊大艧;有警則陷陣扼險,隨敵堵剿。
鬆江府府衙在城中間偏北,毗鄰華亭縣衙。府衙稀有進,由南往北彆離是照牆、頭門、班皂房、二門、六科班房、大堂、夾房和後宅。
站在右首的金汝佐原為廣西都司,於萬曆四十六年蒲月調為金山參將,身高體胖,若非身穿鎧甲,定覺得其為鄉間土財主,他虛抱粗大的手掌,“本衛見在樓船六艘,每船用兵六十;沙船十五隻,按海防舊例每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