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道聖旨[第2頁/共3頁]
王在晉驚詫回顧,見朱由檢頂風冒雪,匹馬前來!
而最遲來的第三道旨意,倒是調王在晉為南京兵部尚書,旨到之日馬上出發;遼東經略一職,由督師孫承宗兼任!
剛吟到此處,忽聽身後馬掛鑾鈴,一個略帶稚嫩的聲音遠遠地傳來:“王大人,等一等!本王送一送你!”
本來,孫承宗為了能對峙在寧遠築城的打算,終究采取了袁崇煥的建議,密奏朝廷,要求將王在晉撤換!
可惜這貨本就不是學習的質料,英語學那麼多年了都不成,就更不要說俄語了。特彆是俄語裡另有大舌音,即需求舌頭顫抖才氣收回的音節。朱由檢練了一天,都快把嘴累抽筋了,舌頭也顫不起來,隻得無法地放棄了。
第一道旨意,是嘉獎遵化大捷中的有功將士。
王在晉領旨後,大恨孫承宗。固然他不是東林黨人,但平時也很佩服孫承宗的風骨,二人私交還算不錯。
隻要信王朱由檢,因為代表著天子,當然不能餓著。是以還是高標準接待,每頓飯十大幾道,葷素齊備。朱由檢的貼身隨行職員,也都享用不減餐的報酬。而朱由檢也被蒙在鼓中,這些日反而吃得見胖了些。
是以在衡量利弊以後,魏忠賢終究授意內閣擬旨,將與孫承宗定見分歧的王在晉調走。
而朱由檢歸正說了也不算,便樂得做個閒人。除了每日胡吃悶睡,就是與戚美鳳、包玉憐和葉卡捷琳娜等人旅遊山海關四周的名勝,倒也清閒安閒。
因敵軍遠在廣寧,離山海關另稀有百裡之遙,近期又無異動,大師都稍稍鬆了口氣。孫承宗和王在晉等人,每日除了觀察城防,還是為平遼方略爭辯不休。
又過了兩三天,京師終究來人了。但來的不是糧隊,而是傳旨的寺人。並且這聖旨也不止一道,而是一天以內來了三道。
本來這些傳旨的寺人,也是被泥濘的門路遲誤了路程。從京師到山海關不過幾百裡路,卻比平時多走了好幾天。
在這一頃刻,這位曆經三朝天子、飽經宦海沉浮的老臣,不由得老淚縱橫!
王在晉心中明白,這南京兵部尚書雖是二品大員,實則是個養老的差事。本身已經六十多歲,看來平生宦途是即將走到起點了。
本來那賣力糧庫的官員,每日均需對付各營前來領糧的軍官,早說得口乾舌燥,累得頭昏目炫,態度也變得非常卑劣。他們常常仗動手中那一點權力,變著法地刁難領糧者,乃至用心少發糧食。
接下來的幾天,朱由檢倒是過得非常落拓。
各路明軍的將領雖非常不甘心,但見督師和經略都帶頭減餐,也隻得依令而行。當然也有那些膽量大的,明裡是一日二餐,至入夜今後,則偷偷地開了小灶,與乾係靠近的軍官聚在一起,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痛罵孫承宗不懂體恤下情。
因門路難行,糧草運輸困難,山海關守軍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本來關中存糧就不是很多,王在晉又連續收攏了遼東的潰兵,已經達到五六萬人,軍糧也就勉強夠吃到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