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千古第一[第1頁/共2頁]
他自袖中取出當年文章,泛黃的紙頁,筆跡微暈,其上硃批直若霞染,於燭火下格外奪目。
公然,元嘉帝笑意暖和,親手替他攏緊氅衣:“杜學士纔是國之棟梁。”複又轉向宋惟庸,展顏一笑:“那吳謙亦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兒,宋閣老執掌吏部,擢拔良才,實是朕之臂膀。”
他驀地撩衣伏地,麵色因衝動而潮紅:“江下水患,年年治、年年發,臨江府諸縣猶甚,因其陣勢特彆、山川險惡,微臣等竭儘儘力,亦隻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冇法絕其症、治其患,致令本地百姓刻苦,臣有罪。”
總歸誰也冇差著誰一招,打個平局。
宋惟庸淺笑躬身:“陛下之言,老臣可不敢當。當年陛下欽點的榜眼,現在做出實績來,這還是陛下慧眼如炬。”
宋惟庸笑道:“老臣豈勇於此事上作偽?這裡另有他當年殿試文章,陛下親筆點評,再真不過的了。”
元嘉帝忙上前相扶,端倪暖和:“杜學士不必如此。那臨江府疇前朝起就水患不斷,連綿百餘年而不得治,現在倒是一朝得解,朕賞你還來不及,何來恕罪一說?”
“陛下弟子浩繁,哪記得這些?”宋惟庸笑得安閒,語聲亦然:“那幾年恰是內憂內亂,陛下禦駕親征,力克北疆與西夷,實是勞累得緊。老臣記得,當年殿試以後,陛下便領兵北上了。”
元嘉帝點點頭,轉向杜希文:“朕也是前些時候才傳聞,那‘臨江堰’已然完工,今夏大雨,江汛又發,然臨江府卻滴水未進,諸鄰縣亦無一處發水,是麼?”
“是在川陝一帶。”宋惟庸答道。
“罷了,宋閣老站著說話吧。”他道,麵上浮起笑意,薄薄的一層,似天涯最後的一線暮色,斯須就將為夜色顛覆。
杜希文將身子躬了躬,道:“吳謙見此圖冊,如獲珍寶,連夜調集人手細議,數今後上奏朝廷,並獲允準,厥後六年,他一心修建‘臨江堰’,經常與陳劭宿於堤壩之上,數月不歸。”
元嘉帝怔了怔,訝然揚眉:“吳謙竟是插手過殿試的麼?”
“滿是陛下治國有方,微臣等不過適逢其會。”他躬語道,眼眶仍微微泛紅,似情感未複。
“臣鄙人,自故紙堆裡尋出這篇斑斕文章,陛下當年親筆批紅,可還式微色呢。”宋惟庸開了句打趣,呈上紙頁。
卻本來,千古第一壩,抬的還是他宋派。
元嘉帝“哦”一聲,攏緊的眉頭未見放鬆:“由川陝至臨江府,何止萬裡?他是如何去的那邊?這一起州府,就冇他的行跡?”
“陛下恕罪。”宋惟庸躬著老腰,就要下跪,卻被元嘉帝攔住了。
他負手而歎,似憶當年,鶴氅上的捲雲紋浮氣蒼茫:“朕的運氣倒是不錯,當年點出來的榜眼,現在已成肱骨,而那陳劭八年失憶,本來……亦是為國效力。”
這類感慨的氛圍持續了些時候,元嘉帝方振起衣袖,轉向宋惟庸,微攏眉頭:“宋閣老,卻不知陳劭失落時,是在那邊?”
宋惟庸仍舊垂首,望不見他的神情,唯語聲降落,攜風而至:“自陳劭歸家,吏部一向在查他的行跡,後與臨江知府所言相印證,得知陳劭當年呈現在臨江府時,是在深冬,其呈現的地點,則在荒嶺僻穀,為本地獵戶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