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第 269 章[第1頁/共3頁]
幾年熬煉下來, 小師兄的文稿寫得比他還像當代學者了,連改都不消改就能直接發上晉江。
這套書的版式都是佈局好的,寬度和行著距差一點就要影響全部版麵,連字帶圖都要印得一絲不錯。
不但桓大人的文章好,宋大人也寫了好用心的註釋,筆墨清通、內容詳確,幾近比桓大人的原書還要長了。若非胸中一片相思難抑,如何寫得出這滿紙密意?昔日王戎曾言“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他們恰是情之所鐘的才子名流,觀這文章,哪得不為兩位大人肉痛眼痠?
不過之前上傳文章時隻要手在袖子裡點點戳戳就能輸入,並不顯眼,以是白日也無能;翻譯這些口語小論文倒是不能叫人瞥見的,隻能早晨放工後點燈熬夜地謄寫。叵耐那竹炭燈膽還不大爭氣,用得久了輕易發黑,偶然還會燒斷燈絲,他還得去點火油燈,就著一室甜膩的火油味和黑煙謄寫。
這不是想如何水就如何水了?
他多年趕稿,輸入速率快, 也不過幾天就把那一小箱文稿傳到背景,然後就專注改稿。
外頭再包上個厚厚的硬紙書殼,四角包個鋅或錫的護角,又能把書加厚個幾毫米,從厚度和分量上都注水注得無懈可擊。
他夜以繼日地熬了幾宿,以羊毫寫出近似油印的字體,更親手調膘膠、訂脊線,叫人打造假金護角,訂好一摞精裝版《北行錄――僉都禦史桓淩著・宋時注》,交給府縣學一眾傳授、教諭等人付梓。
考前背師兄的文章自是不值得倡導,不過也多虧當年那些仿寫和背誦,他能完整抓住小師兄的文風、神髓,寫出的文章足可亂真。拿他本人寫的當代文翻譯成古文,那就更輕易了。
宋時對著桌上拚得整整齊齊的,一薄一厚的兩摞文稿,微微垂眸,思考起了注水的技術――當年他在書店買的那些精裝本,是如何把二三百頁的精裝本增厚到跟詞典似的來著?
隻要團體字多,就能粉飾過原稿的字數題目。歸正冇人見過桓淩的手書,他就說原稿因是在草原上寫就的,前提不好,不能像在家伏案寫字那樣寫出邃密的蠅頭小楷,誰能拿出證傳聞不是?
宋時抖擻精力,拿出一張大稿紙,揣測著如何設想頁麵。
固然這類科普漫筆稿少低, 算算字數一篇竟隻要十幾塊, 但這滿滿一箱子若都能過稿,也抵得上幾篇博士論文。自從他們跟從周王到漢中, 藉著親家的身份把王府、宮廷各種禮節、季節風俗扒了個底兒掉, 能寫的都寫過一遍, 再冇有這麼多東西可寫了。
改得非常順利,品讀著也全然是桓淩的氣勢,獨一一點題目就是古文簡練,翻譯過來以後比本來薄了得有一半兒以上。而桓淩給他寄來這麼沉的一箱書稿,他這裡從周王佳耦到府中官員、淺顯學子都盯著呢,邊關那邊見著的人隻怕也有很多記在心上,等著買歸去看的……
他印過大會講義、編過報紙、寫過版書,現在固然把主編的位置交給府黌舍傳授,但眼力和氣力都在,很快便設想出內頁版式:就照著精裝版古詩文選的格局,文前多夾幾頁媒介、目次、序文,大字印原文,在文中插上姑蘇碼子標示注角,文後以小字長長地寫幾段講明。段段空行,章章換頁,夾以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