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穿到古代當名士 - 67|主要是鄉試判卷子

67|主要是鄉試判卷子[第1頁/共4頁]

他們打進了福建省便直接到行館下榻,以後一向閉門謝客到初六, 這一天進貢院吃了入簾宴,就又換到貢院簾內閉關,實在比這些同考官的日子還孤寂沉悶。此時聽幾位同考官提及講學大會上的趣事,他們二人比彆人聽得更出神:

另一名在大會上做了教員的致仕給事中林老先生則回味道:“我看最新奇的是那掌聲。閉幕試時我們這些教員一同下台, 底下七百餘門生賣力地給我們鼓掌稱謝,我這老淚都要出來了。”

周給事也想到了這樁婚事,一樣有些心亂。但抬眼瞥見桓淩,又覺著相較麵前被拖了近三年的將來王妃兄長,他們的焦炙又不算甚麼,真正焦炙的還該是他纔對。

目睹著考官要對後兩場的卷子,春秋房徐、衛兩位考官纔想起當日閱判第一份硃卷時的表情,趕緊從二三場的卷子中尋出考號對應的一份,在遞上考卷時向兩位主考劈麵保舉:“這考生的卷子我等特地記取,他的首場文章實足為魁首之選,二三兩場文章亦詞氣通達、高雅可觀,望大人試品讀之!”

他拍了拍桓淩的肩膀,朗然一笑:“說得好,我等唯儘臣節罷了。”

那兩位考官中,一名致仕工部大使徐老先生在講學大會上與他共過事,另一名佈政使司參議衛大人也從講學大會語錄裡看過他如何點評門生講授,天然都堅信他評文的水準。見他給的評價如此之高,都笑道:“開門便得了一份好卷子,意頭倒好,但願以厥後的都是好文章,叫我們讀著提神。”

滿卷硃紅映托下,他這藍筆的批語反而有種驚心動魄的高聳。他回看了一眼“尤宜高薦”,微微一笑,又朝下方翻去。

他慷慨地想著家國大事,桓淩內心卻唯有眼下這場測驗罷了。比及下午未末申初,終究有謄抄好的硃卷送出去,一共五份,此中正有一份春秋房的卷子。五房同考官分了卷子,各歸判卷房,春秋房因為統共就這一張卷子可看,兩位老先生籌議籌議,便先給了最年青的桓淩。

他作為王妃的兄長,怕也冇多久就能回京了。

向來國戚在朝中都會有些權益,他如許沉得住氣的脾氣,卻比那些仗著後妃之勢驕人的外戚強很多了。兄長如此,想必mm也是和順渾厚之人,周王立儲甚或即位以後,前朝後宮想來都能安寧些。

但這第一批考卷出去的少,考官們讀著還比較新奇,也能沉浸進文章用心細讀。到背麵千數考卷接連湧入,眾考官一天批閱多至數十人,每人又有七篇三五百字的長文,文章所含之理附近,內容相差不遠,除非有極冷傲者大師可拿來提神醒腦,凡庸之卷或取或落,便悉由天命了。

等藏書樓建成以後,若聖上還拖延不肯令周王結婚,他就要聯絡敢捐軀的同僚去跪宮門,求聖上兌現信譽!

當今皇後薨逝多年,坤寧宮虛懸已久,這藏書樓建在坤寧宮中,可見聖上已經把周王妃看作將來皇後了。

他做師兄的既然判到了師弟的卷子,本來該有些避嫌的心機,格外從嚴判卷。可他越讀這篇文章就越覺著寫到了本身心底,如何挑也挑不出弊端來。特彆文章開端一句“陰陽生於太極,仁義生於心極,其理一耳”,更是將君子之義上升到了天人之妙的高度,此中展露的理學工夫之深足可對比當世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