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區劃分(1937年7月一1945年9月)[第1頁/共9頁]
副司令長官:張發奎、餘漢謀、夏威、吳奇偉
副司令長官:商震、薛嶽、王陵基、羅卓英、楊森
司令長官:衛立煌、蔣鼎文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作戰地區:鄂西、湘西
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
第21軍團軍團長鄧寶珊
虎門要塞司令陳策
粵東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兼)
司令長官:張發奎
司令長官:馮玉祥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
河南省戒備司令:劉茂恩
副司令長官:鹿仲麟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作戰地區:兩廣方麵
第六戰區: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字墨三作戰地區:蘇南、皖南和浙江省、福建省
溫台守備司令徐旨乾,轄暫編第12旅旅長李國鈞
福建保安第1旅旅長陳佩玉
中國駐印軍副司令長官:鄭洞國
第21個人軍司令官廖磊,下轄:第7軍軍長周祖晃,第48軍軍長廖磊(兼)
福建保安第2旅旅長李樹棠
兵力:共轄1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
第三方麵軍:司令長官湯恩伯,副司令長官霍揆彰、張雪中作戰地區:黔湘鴻溝
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麵
總司令:陳誠
暫編馬隊第1師(直屬)
司令長官:朱紹良
魯蘇戰區:總司令於學忠作戰地區:山東及蘇北
第28個人軍司令官潘文華
司令長官:閻錫山
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3個馬隊師
第三戰區:蘇浙戰區
第75師師長宋天賦
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麵
第一戰區:平漢路戰區
作戰地區:安徽
副司令長官:餘漢謀
副司令長官:孫連仲、馮欽哉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字俊如作戰地區:河南省及安徽省一部
第七戰區:
司令長官:陳誠、商震
副司令長官:羅卓英、楊森、王陵基
司令長官:薛嶽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司令長官:何應欽
司令長官:蔣介石(兼)
第三戰區:蘇南、皖南及閩浙兩省
司令長官:何應欽
作戰地區:廣東,廣西
第191師師長楊德亮
第五戰區: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京津地區
副司令長官:陳誠
第二戰區:山西戰區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作戰地區:鄂豫皖鴻溝
第2戰區:1937年8月建立。1937年8月20日任司令長官閻錫山(字百川),1937年10月13日任副司令長官黃紹竑(字季寬)。1937年12月,增加副司令長官衛立煌(字俊如)。下轄第6、第7個人軍等軍隊。1939年3月12日任命朱德為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13日任命楊愛源(字星如)為副司令長官。衛立煌雖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但仍兼任本戰區副司令長官。此時的序列為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朱德、楊愛源。下轄6個個人軍,32個步兵師,5個馬隊師又14步兵旅、3個馬隊旅。1942年,蔣介石懷思疑衛立煌“親共”,將衛從第1戰區司令長官兼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的位置上調走。蔣介石的親信蔣鼎文代替了衛立煌,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兼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1944年,蔣鼎文因作戰得勝而引咎辭職。抗日戰役勝利後,朱德不再是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第2戰區改稱太原綏靖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