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任何的事件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第2頁/共2頁]
鬱達夫
春季,不管在甚麼處所的春季,老是好的;但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彆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慘。我的不遠千裡,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感覺細緻,又感覺安逸,潛認識下並且還感覺有點兒落寞,前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遐想,約莫也就在這些深沈的處所。
但本國的墨客,又何嘗不然?我雖則本國詩文念得未幾,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墨客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很多關於秋的稱道與哀號。各聞名的大墨客的長篇故鄉詩或四時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超卓而最有味。足見有感受的植物,有情味的人類,對於秋,老是一樣的能特彆引發深沈,幽遠,峻厲,蕭索的感到來的。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恰好。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邊每年到了春季,總要想起歡然亭的蘆花,垂釣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氛圍來得潤,天的色彩顯得淡,並且又經常多雨而少風;一小我夾在姑蘇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疇昔,隻能感到一點點清冷,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勢,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實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況,在明白秋的過程上,是分歧適的。
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色彩的時候,恰是秋的全盛期間;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天下,隻要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當中最好也冇有的GoldenDays。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到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以是不管在甚麼處所,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邊是非要上郊野或山上去才聽獲得的。
春季,這北國的春季,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未完待續。)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