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節 輕徭薄賦的真相[第1頁/共4頁]
洪仁輝還真的把船開到了天津,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天津的英國人。他在天津,宣稱他是“英吉利四品官”,有冤情要麵稟大清天子,到禦前告狀。
廣州官府底子懶得理睬洋人,他們向來隻考慮能不能榨出財帛,而不管對方是否歡暢。
全部國度都處在這類不透明的征稅狀況下,以是纔有後代專家以為中國當代的稅收,是天下上最昂貴的環境下,老百姓卻感到苛政猛於虎,在王朝晚期乃至會官逼民反。
在這些非貿易的手腕麵前,東印度公司真的被逼得冇體例,一度,東印度公司開端采取如許一種手腕,他們不采購優良茶葉,而是專門采購低等茶葉中質量最優的,不是他們冇錢,相對於冗長貿易的本錢,茶葉的采購價在當時能夠忽視不計,主如果為了根絕販子摻假,用其他樹葉來冒充茶葉,而當時的英國人尚不具有辯白才氣,常常被騙。
當時因為十三行的把持氣力,加上廣州官府對待洋人很不客氣,十三行占儘把持上風。
但底下人拿到的隻能是小錢,粵海關監督拿到的,實在也不是大頭,他上麵另有乾隆。因為規禮是正規合法的支出,另有賬冊記錄,是以這塊支出海關監督也不敢多拿,大多都拿出去貢獻了上邊。普通是通過外務府大臣和珅報,每年不下100萬兩。
以是朱珪說,海寇收的稅不高。
如果這筆錢是一次性的,隨機性的,那就屬於訛詐。
英國人並不曉得環境,洪仁輝在乾隆二十四年,還是遵循之前的勝利經曆,前來寧波做貿易。成果此次冇有勝利,本地官府扣押了他的船,充公了一半貨色,拆掉了船上的火炮。洪仁輝抗議,問啟事,一開端本地官府底子不理睬,厥後才奉告洋人,今後這裡不讓他們貿易了。洪仁輝問為甚麼,官府底子不解釋。
乾隆二十四年之前,清朝實施的還不是一口互市,當時是四口互市,除了廣州,另有福建廈門、浙江寧波和江蘇雲台山三個港口能夠對外貿易。
遵循規定,一艘洋船正課為1950兩,一次性征收。但洋船規禮銀,進關要交,出關還要交。洪仁輝向乾隆控告的規禮單上,一進一出,規禮計有68項,進關規禮30項,收銀子1125,96兩,出關規禮為38項,收銀子533,8兩,規禮銀總計1600多兩。
英國人還覺得本身發明瞭一條了不起的財路呢,因而越來越多的英國船前去寧波貿易。
但最讓東印度公司不滿的是,冇有上線的人道訛詐。洪仁輝向乾隆控告,粵海關除了收稅,還收“規禮”,“規禮”數額,比正稅還多。他覺得這是官員在偷關稅,是對任何一個政權有海的腐敗行動。
洪仁輝感覺本身受了不公道的對待,感覺大清官府的官員必然是瞞著他們的君主在做這些不法的事情,隻要他們的君主曉得了實在環境,就必然會改正這些貿易弊端。因而帶著一股肝火,他北上天津去告狀去了。
這讓本地官員感到了憂愁,他擔憂越來越多的夷人,會引發費事,因而彙報給了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