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節 道試[第1頁/共2頁]
……”
整篇文章,讀下來,固然冇甚麼出色的句子,倒也還算端方。郭如川想了想,提筆在卷頭批了個“可”字。
這道題是擷取了兩句話裡的兩個句尾拚接而成。如許的題目,想要靠猜題,那是非常困難的,四書五經裡,能夠摘取肆意兩句拚搭起來,意義卻全然分歧。這實在就是郭如川用心為之了。
“治國亦如肆之庖者,豈能大家皆喜?況民氣不敷,民之望治永不會已。”
……”
六月廿五,是道試的日子。和前幾場測驗一樣,剛過醜時,大師就起床梳洗,預備趕考。道試的考場,一樣設在府學,顛末前次的府試,倒也是熟門熟路。
提學郭如川站在府學門口,諦視著堆積而來的學子們,看著他們在掛著各縣名字的燈籠下集結,可重視力卻老是不自發的放在了慈溪縣這裡。
夫子意曰:政有相因,敝有必至。名之不正也,其漸之敝,可一二道哉。
顛末上一次的府試和天一閣文會,章旻青在寧波府的士子圈裡,也算是申明遠播。凡是熟諳他的,都會率先向他施禮問好。
這是第二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下午未時開端,連續開端有士子做完了考卷,連續交卷。一向比及申時,場內已有小半人都已經交了卷,郭如川也冇瞥見章旻青過來交卷。郭如川現在的表情也越來越五味雜陳,他很想疇昔看看,阿誰章旻青是不是現在仍舊是白紙一張。
隻見章旻青寫道:“即科罰以是失中,知禮樂不成廢也。蓋科罰係民甚重也,以禮樂廢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按理說,他特地變動考題,彷彿就是想讓章旻青出個醜,可他卻發明,他現在的內心,並不想看到那樣的成果。彷彿是對章旻青抱有很多的等候。
“大賢讚元聖大順之治,而必征諸書焉。
聽章旻青這麼答覆,郭如川不再說話,提起筆來,在這份卷子上也提了個“可”字,還在可字上畫了個圈。
放下筆,他拿起第二份試卷。
第二題卻還是是四書題: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有夏固已攸同矣,茲則太和瀰漫,而民悅益為之無疆。四方固已攸同矣,茲則至治浹洽,而民氣益為之胥慶。
蓋文武之謨烈盛矣,而實周公成之也,此天下以是悅其治歟與?
禮樂以是飭治,科罰以是懲奸,皆政之大也。然唯極辯之朝欽恤於五用,亦唯大順之世經心於一成,二者相反而相為用也。
第一道四書題:禮樂不興,則科罰不中。
第二題倒是和截搭題,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節。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阪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豺狼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先人,鹹以正無缺。
他這話的意義是說,治國就和旅店裡的廚師做菜不成能滿足統統人的口味一樣,總有人對勁,有人不對勁。而民氣更是永久冇法滿足,就算當時對勁的,時候長了,也會變得不對勁,好了還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