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溝古村,中國北方版桃花源[第1頁/共2頁]
2017年5月8日
後溝古村不但是地理環境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她的發源也與桃花源非常類似。據後溝村出土的墓誌碑記錄,後溝古村張姓的鼻祖張崇暉原是“清河望族”,“避地於茲”來到後溝。墓誌銘中固然冇有切當申明來此的啟事,但卻記錄張崇暉卒於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享年81歲。那他就應當生於公元738年,即唐開元二十六年。而公元755年,即唐天寶十四年張崇暉17歲時,“安史之亂”發作了。一場空前的大難橫掃中原大地,包含清河縣在內的全部黃河中下流地區一片冷落,群眾過的是流浪失所、朝不保夕的餬口。杜甫在他的詩作《無家彆》中描畫了當時的氣象:“孤單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動靜,死者為塵泥。”。我們不難猜測,張崇暉必然是為遁藏“安史之亂”纔來到後溝的。這與桃花源中的報酬“避秦時亂,率老婆邑人來此絕境”如出一轍。
後溝古村的汗青奉告我們,在冗長的中國汗青上,人們為遁藏戰亂逃進深山的事情是時有產生的。之前人們提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普通都以為桃花源是陶淵明為表達心中抱負所做的藝術締造,是陶淵明假造的村莊,實際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從後溝古村的汗青來看,桃花源應當是有實際原型的。隻不過實際中的桃花源少了一些浪漫超脫的胡想,多了一些辛苦奮作的汗水。那麼,“桃花源”就不但是中國民氣中抱負的餬口故裡,還應當是中國人固執圖存的精力寫照,恰是因為有這類精力,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林儘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如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暢。地盤平曠,屋舍彷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此中來往種作,男女穿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來過後溝古村的人都曉得,後溝在一條長長的溝裡。
當年的後溝古村就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因為經濟不發財,後溝村耐久以來都冇有專門與外界連通的門路,村民外出就是沿龍門河道往出走,雨季河水上漲後,底子看不到有人走過的陳跡。當時村莊完整掩蔽在現在票口看到的黃土崖壁以後,不知內幕的人底子不曉得這裡有村莊。傳聞抗日戰役期間,日軍掃蕩走到這裡,隻瞥見一道黃土崖,冇發明有火食的跡象,就掉頭歸去了,使後溝逃過一劫。
而從我們現在體味到的後溝先民的餬口狀況,也幾近與桃花源人一樣。後溝古村儲存有一塊記錄後溝先民修建“玄天寶殿”的石碑,石碑兩麵都有字,記錄了後溝村民張財祿和老婆胡氏發願修建“玄天寶殿”,不幸半途亡故,他們的兒子張顯降服重重困難,終究完成父母心願的顛末。碑上還開列了捐資人和製作工匠的姓名。但是最吸惹人的是刻碑的年代,石碑一麵的刻錄年代是明崇禎十六年七月,另一麵刻錄的年代是永昌元年三月。崇禎我們比較熟諳,永昌則是闖王李自成的年號,崇禎十六年是1643年,永昌元年則是1644年。從1643年到1644年是中國汗青上最動亂的期間之一,產生了大明王朝從崩潰到滅亡,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北京又兵敗退出,清軍進兵山海關並終究入主中原等大事。大清王朝為篡奪中國的統治權,製造過多次搏鬥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旬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等,導致中國人丁銳減數千萬。而這時的後溝村民卻在用心腸修建一座“玄天寶殿”,可見後溝人的餬口是相對安寧的。他們雖不像桃花源中的人那樣“不知有漢”,但朝代的更迭對他們的餬口影響明顯是很小的,他們能夠好不困難地把新朝和舊朝的年號刻在同一塊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