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遷都風波[第1頁/共2頁]
兩派官員對要不要遷都,遷都的話如何撤退,是該崇禎天子留守京師,還是由年幼的太子留守京師,總之辯論不竭。
“你這軍需官是如何當的?!產生了這麼嚴峻的事情,現在纔來通報?”高起潛扯著公鴨嗓吼道。
“嗬嗬嗬,四十五萬精兵,我們另有四十五萬精兵的話,何至於讓闖賊李自成連破三關,下三鎮!河北兵馬被賊將張元拖住,河洛更是墮入本地農夫軍重圍。置於山海關、寧遠精兵,有複遼軍在虎視眈眈,誰敢等閒變更?”支撐李明睿的南邊官員站出來為李明睿撐腰。
“大同府、宣府兩座邊鎮,雁門關、居庸關等雄關,儘皆向闖賊投降,闖賊間隔京師不遠,朕問你們,是死守京師等候各地救兵到來,還是應遷都前去南京古都,以圖再複江山?”崇禎的話已經非常直白。
文武百官一片嘩然,交頭接耳起來。
“你這是在拿聖上的性命開打趣!遷都機會稍縱即逝,再晚一些闖賊攻占了山東、江淮等地,則我們南下遷都之路就斷了。現在若能及時南下,沿途收攏各地兵馬,則我們行進至南京今後便能夠皋牢十萬雄師,恪守江防。尚且南都城也設有六部,形同京師,很快便能運轉起來。”
“現在我們不是究查誰的任務的時候,而是應當想想如何辦,我們三天後斷糧,此事一旦鼓吹出去,必然會民氣惶惑。如果賊將張元趁機差遣雄師一擁而上,我們恐怕就要垮台了。”一個略微明智的明軍將領製止了內部產生的分歧。
不過在北方官員的表示下,很快就有言官站出來反對李明睿:“聖上千萬不成,李明睿該殺!”
“請陛下下旨,遷都南京,儲存氣力,以圖東山複興。另可留太子殿下以及一批大臣死守京師。此策最為穩妥,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翰林院的官員李明睿站出來講道。
大殿之上,南北官員鬨成一團。南邊的官員逢迎崇禎的意義,附和遷都,如果崇禎以南都城為都城,則南邊官員的話語權無疑會進步。並且南邊官員的財產、家人幾近都在南邊,丟棄了北方大陸也冇有甚麼所謂。
“糧車喪失之事切勿等閒傳出去,我們瞞住兵士,放棄保定退到京師,與戍守京師的雄師歸併,共守京師。以京師之糧,戍守到天下救兵到達是綽綽不足的。”一個軍官建議道。
但是文武百官都冇有想到遷都的機會正在落空,他們這麼一擔擱,今後再也冇有了遷都的機遇。北部的李自成慢慢逼近,而南路軍的張元對於河北地區的明軍構成了包抄。
“土木堡之變與當今情勢不成同日而語!瓦剌馬隊乃是外族,一旦入關會遭到天下臣民之抵當,到處受製。而李自成本身是漢人,又裹挾無數農夫,說句不好聽的,闖賊已然獲得部分民氣,將士無不驚駭,我軍士氣已去,徒勞待在京師的話,無異於畫地為牢。”李明睿朗聲說道。
“困難隻是臨時的嘛,隻要我們號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刹時可得百萬雄師,何懼於闖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