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第一日不落帝國 - 第163章 第一次政府工作會議

第163章 第一次政府工作會議[第1頁/共6頁]

“甚麼?黃河決口了?不該啊?汗青上記錄這幾年都冇有決口過啊。啊本年就是1099年,恰是在內黃決口了,東流斷流,黃河完整規複北流故道。該死的,我如何忘了本年會決口?”趙守忠聽到李基的通報後愣了。

小集會室纔是決定統統的策源地啊。誰總結的‘大會決定小事,小會決定大事’,這真是中國政治的傳統精華啊。

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陽東)決口,向北改道,構成“北流”,在泥沽(明天津市東南)入海。嘉祐五年(1060年),黃河在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決口,向東分出一支,構成“東流”,亦稱二股河,在無棣北入海。而後,宋朝統治階層內部就黃河是北流還是東流的題目停止狠惡的爭議,長達數十年之久。以天然前提而論,北流較為適應河勢。從防備契丹的角度解纜,黃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邊疆上的塘泊,均帶來倒黴身分,即所謂“失中國之險,為契丹之利”。熙寧二年(1069年),為實現全河東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儘歸二股河入海。黃河伶仃東流入海持續了11年,又於元豐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吳埽(今濮陽西南)決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3年)又一次報酬挽河東流,但冇有幾年,又於本年在內黃決口,支流仍走小吳埽北流故道,東流儘絕,惟北流獨好。

自東漢今後,因為王景治河疏導得法,特彆是因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一度變農為牧,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粉碎速率趨緩等啟事,黃河呈現了700年擺佈的耐久安流的局麵。

據不完整統計,僅在遼宋金期間的370餘年間,黃河決口眾多或改道有記錄的就達到210餘次。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十一月,河決澶淵,泛數州”;“蒲月,河大決濮陽,又決陽武”。太宗承平興國二年(977年)秋七月,“河決孟州之溫縣、鄭州至滎澤、澶州之頓丘”,乃至中原等地一片澤國。而後黃河決溢之害較前更甚。宋仁宗時,黃河決口頻繁且大。天聖年間,黃河在滑州與澶州之王楚埽等地再次決口。景祐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加上厥後的決口,黃河在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開端逐步衝出一條新河,在今無棣以備入海,後代史乘多以此稱為“橫隴河”。

先秦期間,古黃河的下流河道在冀中平原上遊徙漫流,構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稱。這一期間下流河道的河床是比較穩定的,據譚其驤先生考據,在築堤之前,黃河下流河道見於當代文獻記錄的有《山海經.山經》、《尚書.禹貢》、《漢書.地理誌》三條(以下簡稱《山經》河、《禹貢》河、《漢誌》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因為冇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眾多。戰國中期築堤今後,《山經》河和《禹貢》河斷流,專走《漢誌》河,河口在今黃驊四周,這是汗青上黃河河口第一次大的變遷。此種環境一向因循到西漢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