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督撫天下 - 第二百二十九章 漕運改革的夭折

第二百二十九章 漕運改革的夭折[第1頁/共4頁]

“既然如此,那朕就從眾意吧。”嘉慶本來對這一改製之策也隻是半信半疑,這時眼看大多數人都在反對,也冇有來由再去支撐阮元等人,隻好說道:“軍機處本日便發上諭,言明此改製之事,名為六折收糧,實則倍增賦稅,大違國朝永不加賦之意,是以此折朕予以采納,無庸再議!至於各位督撫,在任上也應實心辦事,有官員貪瀆犯警、吏員濫行加派之事,定要嚴查,不得有半分秉公!其他賠補虧空之事,亦不成忘,即便一時舊虧空補不上,也不要再生出新的虧空來,不然定當嚴懲!”

“皇上,臣覺得英侍郎所言並無事理。”慶桂道:“耗羨歸公與本日折漕,可謂此一時彼一時,毫不能隨便劃一。世宗天子初行耗羨歸公之時,覺得將黑錢改成正賦,督撫守令便無入不敷出之弊,便能夠不再加派黑錢。彼時歸公之製初行,確是如此,可眼下黑錢之弊,比擬於世宗之時,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見,改黑錢為正賦不過權宜之計,耗羨歸公另有養廉之用,這折漕之議又有何用處?到時候這些旗丁海員鄙陋無知,一邊多收著朝廷的補助,一邊又去趁收糧之時濫行加派,英侍郎卻有甚麼體例?莫非到了阿誰時候,英侍郎還要再行一次六折之議不成?”這些話說了出來,就連本來對清齎銀改製另有但願的嘉慶,眼中也不由一陣暗淡,如果真如慶桂所言,漕糧征收隻會墮入惡性循環,這時在火耗銀的征收方麵,也已經呈現了黑錢死灰複燃之事。如果漕運也墮入如此死局,隻怕清王朝的統治都會遭到質疑,麵對如許的危急,嘉慶較著不敢再去罷休一搏。

……

“皇上,臣的設法與各位大人分歧。”正任戶部侍郎的英和出班道:“臣聽各位大人之言,此折漕之議不過兩個題目,一是反麵舊製,一是有加賦之弊。但臣以為,以朝廷明令之賦代替這些旗丁海員暗中分攤銀錢,並無不當。各位督撫之以是提出這個定見,不過也是因為旗丁海員入不敷出,以是征收漕糧之時,便暗中增加黑錢,使百姓雖無加賦之弊,困苦卻更甚加賦之時!昔年世宗天子行耗羨歸公之製,也是因黑錢不得儘除,是以將耗羨改成養廉,既能夠讓督撫薪俸無憂,又讓各位督撫不再因俸祿不敷,轉而濫收黑錢。大要上增加了賦稅,實在卻紓緩了民力!臣覺得這折漕之議也是如此,更何況蒼內行中有糧,直接交糧要比換成銀兩再繳賦稅便利很多。皇上,各位大人覺得舊製不成改,那耗羨歸公也是舊製,為何就不能效仿呢?”

一時之間,禮部尚書長麟、兵部尚書豐紳濟倫、刑部左侍郎祖之望、刑部右侍郎薑晟也紛繁上言,都以為此舉不成行。這時各部侍郎當中,另有李鈞簡、劉鐶之、潘世恩等人與阮元有舊,可這時眼看反對之人陣容如此浩大,也都不敢多加言語。劉墉、紀昀這時一個八十三歲,一個七十八歲,多病纏身,已然冇法參加,更有力支撐阮元。

“皇上,慶中堂,臣毫不敢因私廢公。”朱珪道:“當年蔣兆奎上疏建議加耗一鬥,已有加賦之實,但本日之事,卻一定如此。此次折漕之議,所觸及清齎銀乃是常賦,這是分歧之一。並且董中堂所議加賦之實,在臣看來卻並非必定,百姓處置耕作,手中有糧,但百姓卻不能本身造出銀子。若一味要求百姓輸銀,百姓迫於賦役,就不得不折價售糧。但如果讓百姓直接交糧,即便現在糧價已經倍於康熙之時,但百姓也冇了折價之困,或許反倒更輕易呢?另有,眼下江浙幾位督撫,均是立品廉潔,為政很有能名之人,並非乾才,江蘇嶽中丞、浙江阮中丞,這些年查辦虧空,亦多見效果。這折漕改製,一在得法,二在得人,既然改製之人並無不當,那或許他們也能夠便宜行事,得保此次改製無益無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