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督撫天下 -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賡芸救災之策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賡芸救災之策[第1頁/共3頁]

“既然中丞誠懇相問,下官也定當將下官所知儘數奉告中丞。”李賡芸的答覆非常誠心,道:“下官雖在嘉興,卻也曉得中丞入浙江主政半年,已經很有作為,想來中丞對這賑災之事也不致一無所知。下官隻說下官所見,督撫大員所難及之事,下官大略清楚,眼下受災最重的三個府,知府尚屬廉潔,不至於在他們這一級剝削賑糧。但到了知縣,乃至縣吏這裡,私行剝削之事,便屢見不鮮了。”

“生甫兄不愧是曆任府縣的能臣,本日與生甫兄一語,真是勝讀十年之書。”阮元道:“卻不知生甫兄所言出錢之事,應當如何實施呢?”

“官府需求做的,是兩件事。”李賡芸續道:“第一,官府應當在受災府縣,公示於眾,販子凡是出售糧食,必須在官府有所記錄。以後,官府依販子出售糧食多少,酌情發給銀錢,作為賠償。第二,嚴控糧價,在受災府縣聲明,凡販子出售糧食,一石米不得超越二兩五錢,即便是門路不便的屬縣,也不得超越二兩七錢。如果有販子高價售糧,超越官府訂價,則嚴加懲辦。如此,販子得官府詳查,便不會私相出售糧食攫取暴利。而他們既然能獲得官府的銀錢補助,出售之時也自會心甘甘心將糧價降下來了。”究竟上嘉慶之初,一石米正長年景的時價隻在一兩五錢高低,李賡芸將販子售糧代價定在二兩五錢,本已是照顧到了荒年年景不易,準予販子停止必然紅利,但即便如此,販子紅利亦需有限度製約。

“中丞,方纔我已看過此次受災人數,若各府縣並無坦白之事,僅金華、處州、紹興三府,便有三十萬人需求施助。除此以外,衢州、嚴州,隻怕也會呈現饑民,如果為了安然起見……想來除了各府自行開倉放賑,皇上那邊,我們還需求四十萬石賑糧,才氣讓百姓安然度過災情。”阮元這時已將各府縣相乾賑災上報公文都拿到了堂上,是以李賡芸不過半晌時分,便已清楚受災人數。

“生甫兄,以我之見,這官、吏、民三事,官之一事最為簡易,隻需讓各府縣詳查受災百姓,以後我撫院依各地百姓數量,對每縣分發賑糧定下詳細數額,縣官見了實數,便不會被屬吏所矇蔽。如果縣官心術不正,卻也不難,我撫院合藩司早已議定,遣佐雜屬吏前去受災府縣,便衣行事,扣問受災百姓,如有知縣不稱職者,我當即嚴辦。隻是不知此次賑災,受災府縣共需多少賑糧呢?”阮元對賑災之事天然也有籌辦,以是二人一言一語,儘數切中關鍵。

“生甫兄所言,實在讓我大開眼界啊。”阮元歎道:“方纔生甫兄所言,我自當一一推行。卻不知這發放賑糧以外,還需求重視何事呢?”

“這賑糧發放,最難之處,在於上位者常常不知分發之數,隻知發放了事,既然已經放糧,本身便是有功,至於百姓是否獲得賑糧充饑,他們偶然便不管不問,即便問了,有這很多縣吏從中作梗,他們常常也不清楚。同時,需求施賑的百姓,也常常不知本身應當分發到多少糧食,有光陰受一餐,便覺得是朝廷儘了賑災之責,卻不知賑災之時,受災最重之人,每日本該日受兩餐。有此‘上不知,下不知’二事,縣吏便極易從中剝削賑糧,對上,便言糧食已經分發,對下,則言每日放賑止有此數,乃至有些百姓,尚未得知官府放賑,便已經餓死了。彆的百姓當中,亦有發放不均之事,偶然一些中產之民,明顯家不足糧,尚能儲存,卻為了節流自家糧食,冒充窮戶前來接管施助。可另一方麵,有些窮戶的口糧,卻也是以被奪了,進而得不到賑糧。如此說來,這官、吏、民三處,卻都要詳加籌辦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