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兩德合併的機遇[第1頁/共2頁]
這個打算謝廖沙有實足的掌控,不過他還不能過於的心機,因為蘇共中心已經把兩德歸併構和的事情交給了他,他要先讓蘇聯從東德滿身而退,同時還要從西德當局頭上敲上最後一筆庇護費,最起碼要把蘇聯這麼多年來從西德當局手中借來的內債給免掉。這個前提固然刻薄,但是西德當局冇有體例不承諾。因為當初讓德國分裂是美、英、法、蘇四國遵循和談共同的決定,冇有蘇聯的首肯,兩德歸併就即是否定第二次天下大戰的服從。西德當局不管想不想,蘇聯的這筆竹杠是敲定了,當然另有謝廖沙的那筆更大的竹杠,謝廖沙感覺如果洗劫德國的打算順利的話,高爾基個人將會無可爭議的成為天下第一的財團。因為高爾基兄弟會是全天下獨一一個持續洗劫了經濟總量排名天下第二的日本,和第三的德國的財團。(未完待續)
無數東德人駕駛著本身冒著黑煙的衛星牌轎車衝向西德。很多人第一次到西德,不熟諳本地的交通法則,不免被西德的差人懲罰,不過一旦碰到這類環境,慷慨地西德人總會仗義的說道:“不準欺負我們東德的兄弟。”
這個簡樸的事理謝廖沙還是明白的,同時他也在醞釀著一個更加龐大的打算,那就是把當初在日本刺破泡沫經濟的手腕在兩德歸併以後故伎重施,狠狠地從歐洲最敷裕的德國頭上敲他一筆。謝廖沙本來是冇有這類機遇的,但是科爾的貨幣兌換打算讓謝廖沙有了機遇。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1:1兌換,一夜之間把東德的資產範圍吹大了六倍。這不是嚴峻的貨幣超發,通貨收縮又是甚麼?發行到東德的西德馬克有外彙作支撐嗎,當然冇有,開動印鈔機締造出來的財產,冇有外彙做支撐,遲早有一天要被市場打壓到實在的代價。
其實在謝廖沙看來,西德以1:1的比例向東德發行西德馬克的行動,看似風雅,實際上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在疇昔東德群眾具有者在社會主義陣營最好的福利,固然像咖啡如許的消耗品能夠麵對著種類單一和供應不敷,但是東德群眾不消擔憂賦閒,住房等題目。每個東德家庭最大的一筆開支大抵就是采辦衛星牌汽車了。因為衛星牌汽車產能有限,以是隻能憑票供應。東德每個家庭的均勻儲備在7000馬克擺佈,而一輛衛星牌轎車的代價大抵在三千馬克擺佈。幾近每個家庭都承擔得起這筆用度。
現在大部分的東德企業在西德馬克的打擊之下都開端呈現嚴峻的虧損。東德企業的核心合作力之一――代價上風就此不複存在。而那些西德的本錢家則開端藉此機遇大肆併吞東德的國有資產。此中吃相最丟臉的就要算是哥倫比亞銀行了。他們早在西德馬克發行之前就大肆收買東德馬克,在大賺六倍以後,又反過來併吞東德那些聞名的企業,比如東德國度造船廠,衛星汽車,卡爾蔡司耶拿等聞名的國有企業,隨後東德國度造船廠被出售給了瑞士的地中海航運個人。衛星汽車則收歸大眾旗下,而卡爾蔡司耶拿則被黑石個人出售給了西德的卡爾蔡司工廠,黑石個人藉此機遇拿到了新歸併以後的卡爾蔡司光學儀器約莫40%的股分,完整的節製了這家汗青悠長的光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