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第256章 斷章:藍雨薇篇:愈(6)[第1頁/共2頁]
“西元788年,回訖首級派使臣朝見唐朝天子,要求將“回訖”改名為“回鶻”,意為結實工緻,如空中遨遊的大鶻鳥般。以後,因為接連戰亂,從蒙古高原西遷的回鶻由遊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逐步成為現在的維族【7】,比漢人進入西域晚了近一千年!換言之,所謂維族帶來了西域國土之說清楚是‘孫子生爺’的謬論!”
註釋:
“而所謂內蒙及現在的外蒙古,那就更加好笑。”陳美亦道完了維族與新疆汗青後,持續闡發,“在唐朝,本地被稱作‘漠北’。西元647年,即貞觀21年,唐太宗在漠北各部設置皋牢府、州,總計六府七州。唐朝任命各部首級為府、州的都督、刺史;回紇部設立瀚海都督府。唐朝為保護地區穩定,民族連合,不竄改漠北各部落的出產體例與民風。
陳美亦嚼了一顆花生仁,朗朗開口:“再論新疆,目前能夠考據本地的原住民是西漢的月支、大宛、樓蘭等西域百姓。據馬大正主編的《新疆史鑒》記錄,西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前,已有很多本地住民來新疆,也就是西漢時的‘西部大開辟’。西元前101年,西漢開端在天山以南的輪台、尉犁一帶屯田,特彆西元前60年景立西域都護府後,派戍邊官吏、屯田士卒、販子和家眷等人多量來到新疆開墾,慢慢構成了大分離與各個屯田點小集合相連絡的漫衍格式並持續到東漢、魏晉期間。那麼,維族是不是我先提及的‘月支、大宛、樓蘭等西域百姓’呢?非也!維族構成過程甚為龐大,其族源大抵追溯到西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與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至隋、唐朝期間產生了回紇人。”
聽了對方的闡述,雨薇麵露訝異之色:“也就是說,現在的維族與他們所宣稱的先人‘突厥’實在是分歧的民族?”
陳美亦揚起一抹嘲笑,語聲異化著些許諷刺:“何止分歧?先說突厥,本來就是一個由十餘支首要部落連絡的‘部落結合體’。據《新唐書・突厥上》記錄:‘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再論維族,我剛纔已講過它發源於回鶻,最陳腐追溯至伶仃。隋唐期間,回紇前後崩潰了西域、漠北三個突厥政權,至西元646年,回鶻人在這些突厥人的骸骨上終究建立了回紇汗國。以是,這兩個民族的確是世仇。現在一些維族人竟好笑地認突厥為祖宗,也不怕讓突厥人的亡魂在地下謾罵他們的不齒?”
【7】該史料摘自馬大正《新疆史鑒》等。
“那麼維族與新疆呢?”雨薇緊接著問,看模樣她是決計要突破沙鍋問到底。
同時,及時佈施本地災荒,停歇內鬨,明白各部領地。這莫非也成了所謂國土‘嫁奩論’或文明‘輸血論’!?”她頓了下,微托下頜,“至於西藏,其環境確切比新疆、東北等地特彆。但你彆忘了,吐蕃,即當代西藏與本地的交換一向未曾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