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豐臣遺夢 - 資料一 日本戰國令製國基本情況

資料一 日本戰國令製國基本情況[第1頁/共7頁]

安房國:屬東海道。俗稱房州。石高約43萬石。現在之千葉縣最南部。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上總國分立,擁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長狹郡。天平十三年(741)再與上總國併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上總、下總再次合為千葉縣。為捕鯨業首要地。

壹岐國:屬西海道,俗稱壹州,石高不明。現在長崎縣以外島。中國史乘稱一支國或一大國;日本方稱伊伎、伊吉、伊岐、由紀、由吉,七世紀時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併入長崎縣。

下野國:屬東山道。俗稱下州。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栃木縣。當代與上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下毛野國建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栃木、宇都宮兩縣,同九年統合為栃木縣。

薩摩國:屬西海道,俗稱薩州,石高約2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西部。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西半部之舊國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寶二年(702),從日向分出唱更國(唱更意即「守邊疆」之意),數字後唱更國改名為薩麻國,八世紀末正名為薩摩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併入鹿兒島縣。

大和國: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主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當代大和皇朝之發源地而得名。奈良期間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

伊勢國:屬東海道,俗稱勢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東南部。當代神國、皇大神宮之鎮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國。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期間與誌摩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天武九年(680)伊賀國分置;八世紀時誌摩國分立。廢藩置縣後分為安濃津、度會縣,明治九年歸併為三重縣。

石見國:俗稱石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西部。以石見銀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因蟠國:俗稱因州。石高約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東部。古稱稻葉,為古稻葉國,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廢藩置縣後本併入鳥取縣。

美作國:屬山陽道,俗稱作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北部。當代備中國之一地,和銅六年(713)後擁備前國英多、勝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為一國。安然期間莊園之地;廢藩置縣後分置津山、勝山、鶴田三縣,後統稱北條縣,最後於明治九年編入岡山縣。

河內國:屬畿內,俗稱河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編入大阪府。現為東大阪市內一部分。

越後國:屬北陸道。石高約3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新潟縣。當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期間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頸城、古誌、魚沼、蒲原四郡劃爲越中國;和銅元年(708)分為越後、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改名新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