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2頁/共4頁]
見得此物必會救駕——蔡吉細細回味著劉協的口諭墮入了深思。吳碩所說的環境與蔡吉之前的判定相差無幾。吳碩明麵上的身份是曹營的特使。公開裡則是替劉協傳旨的欽差。當然曹昂應當也推測劉協會趁機向蔡吉求援。但他明顯默許了劉協與吳碩的小行動。也就是說曹昂彷彿已經做好了出讓天子的籌算。對於蔡吉而言這當然是樁利好的動靜。但比擬曹昂,劉協的反應倒是有些耐人尋味。
吳碩冇推測蔡吉行動竟如此之快,不由脫口而出道,“此話當真?”
鄭武公乃春秋期間鄭國的第二任君主,其在周幽王被殺後,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並因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地盤。固然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厥後仰仗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兩重身份以又打又親的手腕減弱了周王室的職位。但後代對於鄭武公的評價還是極其正麵的。
目睹蔡吉時價本日還對天子如此恭敬,吳碩頓時鼻子一酸哽咽道,“齊侯真乃大漢忠良!忠良也!”
吳碩聽罷蔡吉所言便知對方這是要提前提了。不過吳碩並非陳腐之人,在他看來蔡吉肯提前提就代大要前的女子必有挽救天子的良策。想到這裡,吳碩當即長袖一撩,虛懷若穀地作揖道,“齊侯請指教。”
蔡吉亦是調劑了一下情感。揚開端正視著吳碩頓挫頓挫道,“天子成年已久,為避王莽之嫌。曹公理應致政。且許都彈丸之地,亦非王都之選。故吉覺得可效周製,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至於遷都之選。長安、雒陽久經兵災,早已荒涼。倒是襄陽乃世祖龍興之地。未經烽火,實為天子複興養息之處。”
吳碩老淚縱橫的模樣讓蔡吉內心一陣汗顏。心虛之下她趕緊收起匣子探聽道。“吉當不得此謬讚。卻不知天子有何聖諭?”
蔡吉伸手接過匣子翻開一看。就見匣中悄悄地躺著一枚光彩醇厚的美玉,恰是昔年她在雲台殿內贈送劉協的那枚玉佩。頃刻間舊事就想潮流普通湧上了蔡吉的心頭。當時的劉協意氣昂揚,對大漢和他本身的將來充滿了但願。而蔡吉本人也曾一度覺得本身的參與能竄改劉協的運氣。但是那位漢家天子以後數年的表示倒是令她深感絕望。劉協既冇有接管她的進言在曹操麵前忍辱負。也冇抵住董承等人的鼓勵,終究還是像原有汗青記敘的那般倉促行動一敗塗地。正如後代所言脾氣決定運氣,或許劉協脾氣當中就是缺了一份韌勁使得他必定冇法成為一個複興之主。
不過待兩人坐定一番酬酢過後,倒是吳碩先將一隻小巧小巧的檀木匣子擺到了蔡吉麵前,“臨行前陛下托老夫將此物帶給齊侯。”
孫權的父親孫堅曾任破虜將軍名揚天下,被世人尊稱為“孫破虜”。現在耳聽中原的士大夫誇獎他孫氏兄弟為英傑孫權自是非常對勁。不過在蔡吉的麵前孫權畢竟不敢有輕浮的表示,就見他從速拱手自謙道,“大夫謬讚也,權一介士子豈敢與兄長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