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1頁/共2頁]
“好。”趙晤一衝動就轉圈的弊端又犯了,他來回走了兩圈,站到杜錦寧麵前,“你自打任職以來就忙著收割水稻,還冇上過朝。今晚你把奏摺寫好,將水稻的產量和明天所說的修路、以工代賑的體例都寫上去,明日上朝啟奏。”
大師的眼睛“叮”地一聲又亮了。
另有第四?這小子的腦筋到底是如何長的呀。修路這類大事,彆人都愁的不可。到了杜錦寧這裡,一二三四,體例彷彿多的用不完。
“明天在收割最後一點,五百畝的產量多少,明日可知。”
“第三,能夠用捐獻的情勢,調集本地鄉紳富戶,讓他們誌願出一部分錢。到時候門路修好,能夠在邊上立一塊碑,將幫助者的姓名篆刻於碑上。想來鄉紳富戶是很樂意出這部分錢的。”
趙晤卻擺擺手,表示他們稍安勿躁,他本身則盯著杜錦寧問道:“另有呢?”
處所上要造橋修路,或趕上災荒,都會調集有錢人捐獻。一來二去的次數多了,富戶們也不大情願。但如果把捐款者的姓字刻於碑上,讓他的名姓千古傳播,想來大師都很樂意掏這份錢。
一聽杜錦寧的建議,趙晤就精力一振。
“長公主,你這腦筋到底是如何長的呀。哎呀,真是太聰明瞭。”一個老臣忍不住表揚起杜錦寧來。
“皇上,臣有一建議。如能做到,大宋的繁華必能再上一個台階。”她拱手道。
可如果以工代賑,糧食與銀兩耗損了,路卻建起來了;不但修路,還能夠修農田水利。既救了哀鴻的命,又等因而拿那部分糧食和銀兩請人修路建水利,一舉兩得。
幾個白叟精頓時明白了趙晤的意義。
饒是杜錦寧臉皮厚,也被誇得臉紅。這些都是後代的體例,她不過是照搬罷了。
杜錦寧不慌不忙:“以是我現在才說這話啊。現在經濟繁華,貨色買賣頻繁,高產水稻再一推行,畝產上去,稅收是往年的數倍,可取必然命額作修路之用;再者,現在有了新航路,出一次海,收益頗豐,這份收益,亦可抽取一部分用來修路。”
大宋版圖甚大,每年裡總有些處所不是水澇就是乾旱,朝庭的賑災糧食與銀兩撥出去很多,這部分糧食和銀兩耗損了就耗損了,除了救哀鴻,冇有任何建立。
齊伯昆看了趙晤一眼,代他說出困難之處:“修路,提及來輕易,但需求人力物力財力,哪怕從南到北隻修上一條路,都很勞民傷財啊。”
陳大人還湊趣地拱了拱手:“多謝公主體恤,陳某感激不儘。”
“是啊是啊,公主想的這體例真是太好了。”其彆人紛繁擁戴。
杜錦寧大喜:“那就好,那就好。”又問,“他甚麼時候到京?”
趙晤看著杜錦寧的目光滿是賞識,內心再一次感激彼蒼給他降下了一個杜錦寧。
“很多人病倒了,他們在廣州要休整幾日。這些禮品在路上走了半個月,現在他們估計已出發了。最多一個月,就能到都城。”
幾個老臣是趙晤的親信,不止一次聽趙晤讚美杜錦寧。他們也曉得不管是繁華貿易還是出海遠航,都是杜錦寧的發起。此時聽她用這麼慎重的語氣說話,大師佯裝賞識玻璃器皿的行動都停了下來,一個個走過來,當真地聽杜錦寧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