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1頁/共4頁]
範升的1、3、四點實在都是小事,最短長的在於第二點。古文派大抵也明白這把刀子的短長,因而以“太史公多引《左氏》”而應對範升;範升又死死抓住“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成錄三十一事”。範升學問高升,又有備而來,成果辨得朝堂諸儒博士一敗塗地。成果觸怒了一小我。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史上馳名的大經學家、天文學家,平生著著等身,所作訓詁經義論難百萬餘字。其九世祖,便是大名鼎鼎的賈誼賈長沙。賈逵的父親賈徽,受學於劉歆、塗憚、謝曼卿等大儒,賈逵自幼就跟著乃父學經,也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大學霸。
因秦之亂,儒學傳承在漢時並不完整。是以生長成古文、今文兩大流派。甚麼是今文,甚麼是古文。簡樸點來講,用漢隸書就的經籍,便是今文。而漢之前,篆書、石鼓文等書就的經籍,就是古文。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就說了:及宣王太史籀著籀文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就像後代,楷書大家都認得,你寫甲骨文和篆書,很多人便不認得一樣。古文在漢時,也有很多讀書人搞不清楚的。
而闊彆廟堂,處江湖之遠的儒者們,更是對學術傳承樸拙得很。為甚麼呢?因為這觸及到道統傳承之爭。這是一個很要命的事情。
以是劉備一說在青州設學府,召名儒,授學於青州表裡諸子。諸大儒們便似打了雞血似的,衝動了。
東漢初年,光武天子時,發作了一次更大範圍的今、古爭辯。先是建武二年尚書令韓歆上書,請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成果詔下其議後就冇聲響了,然後在建武四年,公卿、大夫、博士等朝會於雲台,成果光武帝不知怎的就想起二年前的舊事來,因而令博士範升說說定見。
興教勸學?世人聽了精力一振,在漢朝,從朝廷到士大夫階層,都是非常正視學政的。從朝廷到處所,都有專門的官員賣力教誨這一塊。太常卿下有博士祭酒,帶領博士十數人,掌教弟子兼在國有疑事時,掌承問對。又有太學,內設五經博士,專門賣力講經。而處所從州到郡縣,都有典學處置,勸學郎中等職,專司教養。
範升的文章大抵就幾點意義,一是已立於學官者為正統,費、左之流是異端,如果創新端,民風一開,前麵就不好節製了,將失道又失人;二是從泉源上看,費、左之學淵源不明,傳承又無師法,這二者是否有代價?很值得思疑;三是從實際角度看,應當以已立之學複興法紀、教養公眾,立新學非政急務,一搞不好能夠便會激發天下混亂,天子你剛得天下,草創之初,要謹慎;四是從學理的角度看,儒道兩家都主張學貴繁複,對末學異端之流,應當棄絕。
這一次爭辯固然無果,但卻開啟了一種有理有據的學術爭辯民風。根基上,很少再有人操縱政治手腕來打壓分歧學派的儒者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