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劉備興兵[第1頁/共3頁]
當然,有支撐的,天然便也有扯後腿的。袁紹一聲不吭,假扮透明。但在清河國的兵力,無形中又增加了很多。劉備號令關羽,如果袁紹敢犯境一步,便當即反擊,不再啞忍。關羽得令大喜,他久屯平原,每日裡除了練習士卒,措置國中政務外,便無所事事,骨頭都有些生鏽了。現在得了劉備答應,每日裡隻眼巴巴的看著河對岸的冀州軍,恨不得他們腦袋發熱,立馬就打過來纔好。
劉備在好言安撫了陶商、陶應以後,便問麋竺與陳登道:“子仲,元龍,我方來徐州,不知此地民風,我欲表子仲為琅琊相,元龍為東海相,分鎮兩地。還請二位為我分憂,使我無後顧之患,得以率軍前向,以討袁賊。”
天下士人百姓也是引頸向北,旁觀劉備行動。
麋竺是本身的鐵桿支撐者,汗青上劉備被趕出徐州,麋竺竟然散儘家財、丟棄祖業來跟隨劉備,一起從徐州到荊州,再到益州。可謂是榮辱與共,存亡不異。陳登,固然因小我啟事在本身失利後不再跟從,但本身在徐州時,他也是傾儘儘力來互助。這兩小我,現在終究還是歸在本身麾下了。
兵臨東海,麋竺、陳登與陶謙二子陶商、陶應出郯城三十裡郊迎。劉備攜了麋竺和陳登兩人雙手,同時登車,道:“吾於臨甾,聞子仲、元龍大名久矣。今得一見,吾心甚悅。”
公等身居漢土,世受漢恩。秉賢人之教,寄萬姓之命。文官武將,皆係漢臣。今為時勢所屈,委質漢賊。察其本心,非所願也。倘能棄暗投明,轉禍為福。共立除殘去穢之勳,無廢家國天下之義。爵賞之誓,同指江山。若其眷戀窮途,岐路不返。義軍南下江東之日,即助紂者見誅之時。機不再舉,時不再來。書記遐邇,移檄州郡,鹹使知聞!如律令!
麋竺和陳登互望一眼,陳登開口了。
百姓們見劉備馴良渾厚,一如傳說中的仁德。紛繁下拜,口稱使君。劉備不得不一起徐行而行,不時拱手以禮表示。沿途喝彩聲不斷於耳,直到很多年今後,有幸目睹並參與此次事件的人都已經垂老邁矣,仍在家中滾滾不斷的說給子孫聽。後代有詩讚曰:“袁術為禍亂紛繁,殺氣三時作陣雲。至今憑弔江淮地,父老猶憶劉使君。”
劉虞在幽州,給劉備送來了三千馬隊,轉告劉備,他為幽州政事所累,身弱體孱,不能親來。故遣三千幽州後輩兵以壯玄德之行。
備本漢室宗親,受先帝之簡拔,荷本朝之厚恩。聞賊窺竊神器,包藏禍心。痛涕失聲!嗚呼!歎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憤恚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絕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漢賊。特移檄豫、揚之賢士:
劉備扶起這些老者,一一問好,又使擺佈贈之以杖、賜之以絹。白叟們衝動得心潮湧動,老淚縱橫。一個勁的喊道:“好,好。”
劉備未見洛陽有表還,曉得必定是袁紹那邊出了題目,因而也不再等。召孔融來府,命其撰寫討袁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