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務正業[第2頁/共4頁]
是勳把事情全都安排安妥了,因而再次大撒把——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事件官,當年做少府差點兒冇累殘了,現在麾下那麼多一流、準一流的人傑,該罷休就必須罷休,跟諸葛亮學毫無前程。當然啦,這所謂的大撒把,不是孔融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大撒把,是勳先安排了任務,設定了目標,然後見天兒還要抽查。
本身不消走碑拓的老路,當然一上來便能夠刻反字陰文,然後請韋誕造出各種品格的墨來,一一施用,擇其善者。但是這邊兒石印纔剛有點兒譜,那邊木印倒先勝利了。是勳這個煩惱啊,白走了彎路了……
實在不管本錢還是工藝,木版印刷都比石版印刷要費事兒很多,但是是勳有個誤區,起首印刷術來源於石碑拓印技術,其次是勳前一世學過刻章,但是冇學過刻木頭,以是本能地感覺應搶先搞石版印刷。當然啦,他也不會放過木版印刷,召了些木工來研討,但本身還是把首要精力都放在了石印上。
漢朝的士人還是有必然開辟精力的,加上商賈固然在名義上屬於賤業,實際上卻有“素封”之名,並不如同後代那麼不被官僚階層所待見。本身東漢朝建立之初,就有相稱多的豪商通過聯婚和憑藉等手腕,主動和儒學世家結成結合體,以求擺脫政治上的受輕視職位。以是很少有大族不經商的——客歲才掛的曹老頭子,家財萬貫,就不滿是貪汙所得,也不滿是地盤上的產出——豪商因輸財而得以進入官僚體係,比如東海麋竺,倒是比比皆是。
應當說。曹操這一手是很老辣的。倘若不起波折,假以光陰,很能夠就直接把匈奴族給消化掉了,當時候匈奴人就真真正正地變成了漢人。固然厥後西晉的腐朽統治加“八王之亂”打斷了這一融會過程,但從第一個亂華的劉元海連匈奴名字都冇留下來,造反還要打“漢”字燈號,便能夠看出,這政策還是起過必然實效的。
同時,是勳還“崽賣爺田不心疼”,把大量名義上屬於官府乃至屬於皇家的叢林、礦產資本,全都向世家開放,給錢你就能用,交稅你就能一向霸著——這算是給世族的最大甜棗兒。是勳本身,以官府的名義起首在郡內大建作坊,除了火藥作坊對外保密,不答應仿效外,甚麼造紙作坊、榨油作坊、煤餅作坊、打鐵作坊、織布作坊,建起來今後,轉手就賣給私家,激發了一股盜窟的高潮。既然進步了工礦產出,那麼貿易也就不再是無源之水,司隸、兗、豫等州初定,在在需求商品暢通,河東的商賈很快便大行於天下。
是勳出鎮河東今後,曹操把建安石碑的活兒交給了太中大夫孔融——那傢夥比來跟曹操越來越離心離德,感覺本身不受重用,那好吧,給你找點端莊活兒乾。誰猜想孔文舉仍然跟做少府普通光動嘴皮子不乾實事兒,活兒全都落在許慈等人肩上。幸虧許慈有好幾千太門生能夠使喚,是勳、司馬懿又早就把規章軌製給定好了,故而蕭規曹隨,也就進度掉隊一些,冇出甚麼大妖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