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第1頁/共5頁]
這另一半也是林夫人自小寵的,因林夫人是家中幼女,昔日在孃家也隻和那同本身普通大的丫環們靠近,不大理睬那些做嬤嬤的,因此雖看著黛玉不將教養嬤嬤當回事,卻也不覺得意,隻做平常。這母女兩個都不看重,那教引嬤嬤天然也不敢自找敗興在黛玉身邊礙眼了。倒是能領一份人為便是阿彌陀佛,再不管其他的。
偶爾也會詩興大發,斟一盞瓊花露,或在書齋,或在本身所居的小院裡,伏在案幾上,用桃花染的薛濤箋留下本身的詩稿。
這榮氏便想著自個去南邊,便是父母兄弟都找不著了,隻要能回故鄉,見見幼時鄉景,或在故鄉買幾畝地步,若還能尋著族人,便從族人那邊過繼一個孩兒來,好與本身養老。與旁的宮女分歧,她因自小照顧寧王,乃是寧王身邊最對勁之人,平常犒賞油水頗豐,加上寧王成年後於她又多有補助,向來是不愁養老銀子的。
林夫人不由沉思起來,但是,安氏死前已經病過好一段時候了,算不上暴斃,更不消說緋月一向奉侍安氏,對安氏的病況當是清楚的,是不是病死的,她應當很清楚纔對。
林夫民氣裡暗歎了聲,這些小丫頭子,忠心是忠心,做事也老道沉穩,隻是若論知心,到底還是差了些。之前本身趕上難事,到好和那幾個陪嫁過來的丫環訴抱怨,哪怕是冇甚用處,說出來內心也解了悶。隻可惜,現在一個做了妾侍,便是麵上本身再看重,她再忠心,到底也比不得年青時候了。另幾個,也因著本身不放心孃家陪嫁的管事,不得不派出去,幫本身辦理嫁奩財產。竟是一個都不在身邊,前幾年倒還好,另有個奶嬤嬤在身邊幫扶著,可現在她也大哥體衰回籍養老去了。本身身邊竟連個說知心話解悶的人都冇有了。
但是到底是年紀漸大,林夫人對她也更加看的重,看的緊。旁的不說,黛玉身邊本來除開丫環和奶嬤嬤以外,已有了四個教引嬤嬤,都是家生子。但是林夫人並不對勁,感覺這四個教引嬤嬤都名不副實,倒是要為黛玉尋一個兩個更好的,擔的起教引之責的嬤嬤。卻也是因她自發大哥,近年來又體質衰弱,唯恐如果有個萬一,也好教自家女兒身邊能有個知心又有見地的人物。
然揚州都城,路途相距極遠,她這一個婦人,單獨出門在外不免有些不便,更何況還是照顧重金。思來想去,榮氏便尋了個折中的體例,因知很多宮女出宮後未免衣食無繼,便有去那富朱紫家做教引姑姑的。便和那寧王說了,此番宮女出宮,必也有些江南大戶曉得動靜來都城尋宮女歸去教誨家中女孩兒的,本身便應了那差事,跟他們說好了,隨之回揚州,多則五六年,少則一兩年,便可了了差事,自回籍去。
左思右想,卻總感覺本身彷彿忘了甚麼,卻又總想不起來,往中間看了眼,丫環們曉得夫人表情不佳,也不敢打攪,隻是悄悄的陪侍罷了。
豈料這榮氏看的非常清楚,因本身是皇後奉侍過,又是跟從顧問寧王最久的一個,也頗經曆了些宮闈舊事。現在寧王已長大成人,本身雖不算很老卻也實在不肯在那深宮舊院裡熬日子。又因年紀大了,也絕了嫁娶的心機,便想要告老出宮,因她家中原在揚州,多年以來早失了訊息,雖有寧王派人代她尋過,然距她離家亦有二十餘年。雖還記得故鄉那邊,及父母兄姊姓名,卻也隻記得這兩個了,家人親眷安在倒是一向冇有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