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萬鬆書院誰家兒郎[第1頁/共3頁]
幾位父老皆是博學鴻儒,又心繫社稷百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自但是然的,便聊到了此屆科考上。江南自古多才子,萬鬆書院又執江南道之盟主者,常常春闈殿試均不乏其間學子,今屆瓊林宴剛過不久,恰是各地書院士子們研讀論爭策論史論的盛宴之時。
這一日,林如海公差至杭州,宦海應酬之餘,便帶著管家林平和兩個小廝往萬鬆書院行來。林如海此番前去,倒不全為瞻仰賞識,而是聽聞當年高中探花時的座師李青山李老去官歸故裡,眼下正在書院講學會友,他既到了境內,又聽聞此事,天然該當前來拜訪一二。
“風大水深,也要凡事謹慎謹慎些纔是。”李青山也提示了一句,不過既已卸甲歸故鄉,朝政之事天然點到為止,不負贅言,又將話題扯到了萬鬆書院、以文會友上來。
如此書院,天然文風鼎盛,慕名而來的肄業者甚多,講學者亦多。書院亦秉承有教無類的態度,廣開廟門,很多文士才子遊學遠行至杭城,總會到萬鬆書院走一走仰聖門,聽一聽明道堂,或三兩日,或一兩月,不拘是非,皆是敗興而來,縱情而歸。
“士者,以義成仁也。無求生以害仁,寧殺身以求仁。澠池之盟不受辱,慨然赴秦不負魏,此真義俠高士也。四君子之博識紛繁,門客如流遮天日,賓從來往喧市郊,吾等讀書人所不欲也。”當前說話的墨客不過十六七的年紀,方布巾束髮,一身書卷清氣,站在學齋當中,身邊圍著四五位年紀相仿的火伴,稱得眉宇間那份清傲更加如鬆。
與之相對的,約莫是書院的學子,春秋整齊,長的已有弱冠之年,幼的卻不過十二三的模樣,站在另一端,氣勢上倒是涓滴不遜。
李青山點頭評道:“雖顯孤峭,卻不失清氣。”
張善遠點點頭,又搖點頭:“確有幾分才識,可惜剛毅過了。”
陸山長微微一笑,伸手招來在一旁主持論辯次序的傳授:“這是哪位門生?”
幾人說話間,屋裡的論辯又到了另一方。此時說話的,是一個獵獵青衫的小少年,端倪間仍有幾分稚氣,一開口,卻有種異於同齡人的沉穩:“吾竊覺得,信陵孟嘗諸君,雖有沽名之嫌,亦不失家國大義,吾等或不喜,或不為,卻也不負士子之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者謂之士,捨生取義、殺生取仁者謂之士,窮年憂黎元、感喟腸內熱者謂之士,天賦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為樂者亦謂之士。夫士之大者,為國為民。樹人者,此為民,謂之孝悌,乃為小家之民,善也;安人者,此為國,謂之社稷,乃為九州之國,忠也。”
書院辯論不比殿堂奏對,一舉一動都在帝王官宦的眼皮子底下,除非萬全掌控毫不等閒開口,偶然策論中對風采、儀態的正視乃至高於論談本身。不似眼下,士子們各成派係三五成群,狠惡程度不亞於兩軍對壘,墨客意氣揮斥方遒,相聚一堂侃侃而談,意態卓然,風華正茂。
“如海也聽聞過?”提及新晉的蘇軒,陸山長也是非常對勁的,笑著歎道,“十歲《望城賦》,十一歲便是錢塘的縣案首,此次童試的那篇策論,更是筆意純熟,練達通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寥寥數語,字字珠璣哪。”一麵感慨,一麵表示傳授去喚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