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第1頁/共4頁]
“……賢人理社稷江山,知百姓痛苦,此乃聖上刻薄仁善之德。太子殿下既為國之儲君,深受賢人教誨,更應當秉承中正。今既有禦史彈劾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工款,此中多為太子殿下門人,何況河道總督盧煥章亦為太子殿下保舉,為避嫌計,太子正應當三箴其口,任由旁人徹查此事。至於查出來的成果是兩江官員確有貪墨然太子並不參涉此中,還是有人企圖以此事牽涉太子殿下,端看賢人如何作想。”
此事若在常日裡倒是平常,放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更加顯得太子殿下同兩江官員貪墨工款之事脫不開乾係了。
當官兒的不是不能貪,而是要分得清輕重,為了一己私慾害得百萬哀鴻流浪失所這類損陰德的事情,陳珪自誇是乾不出來的。隻是以等行動不但意味著貪,還意味著蠢。
當官兒不怕貪,但是怕蠢。贓官亦有能臣乾吏,使治下百姓風調雨順,夜不閉戶。但是蠢官兒就關鍵人害己了。更荒誕的是現在有那麼一等笨伯,本身蠢尚且不知,反而要自作聰明扳連旁人……
陳珪也不急,隻向太子殿下說道:“太子殿下覺得,倘或由聖裁專斷,賢人會選誰為欽差措置此事?”
後一條纔是讓太子最為驚駭的。以是纔會在分開勤政殿後,當即調集本身的親信臣子,參議該如何應對這件事情。
在坐的大臣們也都曉得陳珪雖在文章學問上不甚精通,於實務上實在有幾分天稟。目睹太子殿下如此垂問,不約而同地看了過來。
須知兩江官員隻是太子門下的一部分人。倘或這一部分人出事了而太子袖手旁觀,那麼叫其彆人如何想。畢竟眾報酬太子效力儘忠,也不想太子是個冷情冷性,不顧底下人死活的。
太子殿下聞聽趙寅的一席話,隻是濃眉舒展,不發一言。
但是這麼簡樸樸實的事理卻有很多人都不懂。起碼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河督大臣們都不懂。直到黃河決口,淹冇了沿河諸州,乃至幾十萬哀鴻流浪失所的凶信傳至都城,連帶著本地禦史彈劾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二百八十萬兩修河工款的摺子一併送到了賢人的禦案上,賢人龍顏大怒,下旨徹查的時候,這些人才著倉猝慌的各尋門路,各找情麵。以求將此事遮瞞疇昔——
正所謂三人成虎,即便賢人對太子殿下正視有加,信賴非常,目睹這一筆爛賬,也冇法自欺欺人的表示此事與太子並不相乾。
熟於稼軒的老百姓們或許不曉得甚麼大事理,卻曉得坐在炕頭兒上憂天憂地總歸是無濟於事,還不如每日勤奮些的扛著傢夥什兒進地裡通渠排水,哪怕辛苦一些,也好過莊稼地都被泡爛了絕收的好。
東宮外書房內,太子殿下並一乾親信皆在外書房中密談。會商的便是前幾日八百裡急報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修河工款,乃至河堤經年失修,大雨決堤淹冇民田之事。
但是,即便是賢人不想當眾究查太子殿下在此事中的失策之罪(或者是比失策之罪更加嚴峻)。卻也不得不承認,太子殿下被這一件事弄的灰頭土臉,不但是以消磨了先前那些為國為民至純至孝之舉所帶來的好名聲兒,更傷害的是是以事幾乎失了聖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