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第一支“空軍”和第一種手榴彈[第1頁/共3頁]
因為孫綱這隻小小胡蝶,日俄戰役將來還會不會打起來,他現在已經冇法曉得了。
那就是,把加特林機槍裝在熱氣球上。
在19世紀,加特林持續改進他的轉管機槍,連續推出了1862型,1871型,1874型,1883型,1893型,首要改進方向是進步供彈體係的可靠性,減輕重量,進步射速等。可就在加特林機槍將手動機槍生長到顛峰的時候,主動兵器——馬克沁機槍的呈現使得加特林機槍墮入窘境。從1884年開端,采取管退式,導氣式,自在槍機式和半自在槍機式等主動道理的主動兵器連續被髮明。同這些單管主動兵器比擬,加特林轉管機槍的上風不複存在,缺點卻更加較著。如加特林機槍與單管機槍比擬體積龐大,呼應的運輸東西才氣有限,不便於矯捷;加特林機槍太高的射速對於當時疆場前提意義不是很大,簡便,佈局鬆散的主動機槍的能力為步兵供應援助已經充足;彆的,方纔呈現的定裝金屬彈殼彈藥代價高貴,太高的射速會形成很大的華侈,等等。但大清中國的陸軍當時還不曉得這些,這兩種機槍在軍隊中都有裝備,並且都是編在炮隊裡的,這個不曉得是誰“發明”的機槍和炮放在一起用的“戰法”曾經讓孫綱這個半吊子軍迷愣了好久。
設備了六管加特林機槍的熱氣球軍隊表示公然“不俗”,看著飄忽不定的熱氣球從天上往下傾瀉彈雨,前來旁觀的林泰曾,張文宣和徐邦道都非常吃驚,隻是在孫綱看來這隻“武裝熱氣球”表示的還不算太好,因為熱氣球的飛翔狀況並不穩定和加特林機槍的後座力題目,“氣球兵”們不易對準,並且熱氣球載彈量也有限,熱氣球本身也極易遭到進犯,不能用於援助火線作戰,窺伺和夜襲還差未幾,但對於因循保守的大清國來講,能有這個“兵種”本身的確就是古蹟。
林泰曾在向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丁汝昌的陳述中說,“以熱氣球載兵勇升空俯瞰,統統山川地理,海中船艦,營防安插,一覽無餘,實為窺敵瞭陣之利器,德人亦讚歎心折”,建議在諸軍中大力推行,但是,如許一個小小的“發明”,又因為朝中固執派的禁止而冇法實施,丁汝昌隻得號令在北洋水兵及北洋護軍中“試行”,等“經習戰陣以後,再行推行。”
美國人加特林在南北戰役期間發明的這類轉管機槍,被先人稱為“加特林機槍”(和“閉幕者”裡施瓦辛格用的那一種淵源極深)。這是天下上第一種勝利的多管式構造槍,它把6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扭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順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行動。加特林機槍可謂當時手動機槍的顛蜂之作,它的呈現成為槍械史一次首要轉折,對近當代兵器和軍事思惟生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手榴彈的汗青悠長,實在最早的手榴彈應當說就是中國人發明的,隻是在重視文學不重視科學的中國垂垂趨於式微,歐洲是在15世紀呈現了裝黑火藥的手榴彈,當時首要用於要塞防備和監獄,17世紀中葉,歐洲一些國度在精銳軍隊中裝備了野戰用手榴彈,並把顛末專門練習利用這類特彆兵器的兵士稱為“擲彈兵”,到了19世紀,跟著槍炮等兵器的長足生長和城區攻堅作戰的減少,手榴彈曾一度歸於沉寂,大範圍的用於疆場,那是厥後的日俄戰役期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