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圩九章圍城難民人來多 結盟國事因有果[第1頁/共3頁]
至此困擾宋廷三年的江南兵變終究安定,獲得安定了江南叛軍動靜的童貫立即上書道君天子,要求聯金伐遼,奪回喪失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林沖看他模樣,也曉得他這趟差事難堪,那圍城以內,大家都是想走的,又有那北遼天子親身開口,他帶出這很多人來,也是迫不得已。想了半晌後,林沖俄然道:“既然如此,那我等陸上軍馬便臨時駐紮在此地,留下充足的糧草,空出來的船全都裝運這些人,讓他們先回山東路去。”
送完糧草以後,少時城內連續有漢人商民開赴出來,看服色都是中原山東路漢人商民,都攜家帶口、行李貨色,漢人也不嫌累墜,凡事能帶走的都帶了出來。
而宋廷朝內,蔡京再次起複,得複相位,便在朝內力主聯金伐遼,夾攻遼國殘部。道君天子雖是文人,但也但願能在他手中完成光複燕雲十六州的豪舉,同時也聞報遼軍已經被金軍打得奄奄一息,隻怕出兵晚了,大宋也就有利可圖,是以很快便召見金國使者,商討定下兩家締盟,共同伐遼。
粘罕點頭稱是,兩個一同在軍前旁觀,一個時候以後,糧草都送入城內,粘罕笑道:“宋人將這很多糧草送入城內,就不怕將來攻打之時,搬石頭砸本身腳麼?”金兀朮笑道:“教遼人吃飽喝足,方纔都雅兩家廝殺啊。”說罷兩人都是笑了。
都回到大營後,計點人數後,林沖頓時呆住了,隻喃喃道:“接返來這很多人,我們的船夠坐麼?”
兩個商討定了,便升帳與諸將說了此事,諸將都說不必坐船歸去,便走陸路返回山東路便是,在陸上的梁山軍馬,馬步弓全軍不下三萬人,還怕甚麼?
最後宿元景便提出不如讓山東路藩鎮出兵,一來便是先呼應盟約出兵北上,好教女真人不至於再多占城池。二來梁山宋軍向來精銳,也可教女真人不敢小覷。
而兩家締盟以後,便各自派出欽差曉諭各地軍馬,大宋則是倉促籌辦兵馬北上。但宋廷高低簽了盟約方纔想到,自家最為精銳的軍馬都在江南,即便方臘已經降服,但這些軍馬收攏休整後北上到燕雲十六州最快也要三個月的時候,至於北方的東京禁軍和處所廂軍就不消希冀了,他們連綠林豪傑都大不過,如何能北伐?
粘罕也隻能道:“但願如此。”又見得宋軍運送糧草入城,粘罕道:“宋軍公然送了糧草入城,看來宋人對燕京是誌在必得,不吝以重金糧草教我軍圍而不攻,又送糧草入城,教遼人對峙得久一些。”
是以當聽聞大宋終究答允聯金伐遼,阿骨打天然是欣喜非常,如果大宋出兵定然是調派精銳軍馬,一來可讓宋軍與遼軍殘部廝殺一場,跟著遼軍做困獸猶鬥,女真人也不想多耗兵力,宋軍來了恰好與遼軍廝殺,金軍作壁上觀。二來可看看宋軍戰力、戰法如何,如果宋軍連遼軍都鬥不過,金國將來便有掌控南侵,但如果宋軍戰力刁悍,金軍無妨便與宋國修好,結為兄弟之邦,互開商貿便是了。
另一頭見得金軍退去,林沖便人傳命火線楊庭和道:“金人退了,教城內要走的遼人也普通快些走吧。”當天從燕都城將鄭鷹等滯留在北地的山東路商民都接出來以外,還接出了很多北地漢人並一部遼人,那些遼人多是燕京遼人貴胄的家眷、老弱婦孺,總數達到兩萬多人,足足比本來估計的多出了兩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