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四兩撥千斤[第1頁/共5頁]
…………
“五萬,當時建奴的軍隊有五萬。”鄒元標改正道。張大少爺從速改口,“多謝南皋先生指導,晚生說錯了,是五萬建奴――建奴那五萬雄師,固然方纔拿下了廣寧城,又毀滅了王化貞的十四萬精銳,士氣正盛,可熊廷弼如果把他手裡五千軍隊派出去,一定就冇有能夠以弱勝強,以寡敵眾!可熊廷弼呢,卻恰好把五千軍隊交給王化貞殿後,本身帶領遼東百姓撤回山海關,錯過了這個反敗為勝的良機,導致遼東全境淪入建奴之手――南皋先生把他和王化貞定為極刑,一點都冇冤枉他!”
“哦,本來如此,探花郎的報國之心,公然不差。”鄒元標點頭,讚成的說道:“大明官員當中,大家畏遼東如虎,舉凡出任遼東官職,無不視之為刀山火海,膽戰心驚,更有甚者,甘願去官不做也敢去遼東上任。唉,也隻要張探花你,還一向把遼東的戰事掛在嘴邊。”
“哦,忠賢你也以為熊廷弼不宜馬上問斬啊。”明熹宗點點頭,又轉問三法司的定見。魏忠賢則在肚子裡嘀咕道:“崔呈秀和楊六奇說得對,現在就殺了熊廷弼,也就冇了藉口持續拉其他東林奸黨下水,最好還是拖到秋決,說不定又能夠藉著熊廷弼的案子把幾個東林奸黨弄下大牢去。”
魏忠賢的話本來已經夠讓人出乎預感,但是接下來東林黨元老鄒元標的話卻讓統統人更加傻眼――鄒元標大聲說道:“回稟皇上,如果要馬上處斬熊廷弼,那老臣請皇上先剮王化貞!遼東之罪,王化貞大於熊廷弼,這點早已是朝廷公論,從古至今,那有先殺從犯後斬正犯的事理?現在熊廷弼已定秋決之刑,倘若分外加刑,那王化貞必將也得加刑,以是老臣以為,要麼就保持原判,待到秋決再處斬熊廷弼!要麼就同時處決熊廷弼與王化貞,並且王化貞起碼得加到腰斬一刑!不然的話,朝廷法紀安在?大明法典的顏麵何存?”
不得不承認,鄒元標固然有一些文人好名的通病,但文章確切很好,的確算得上是妙筆生花,張老財不過是捐了一百兩銀子修了個破書院,到了他筆下,竟然就成了為儘孝道,秉承張大少爺的爺爺遺言而修,為了張大少爺這輩子的爺爺貴顯於鄉裡,造福於後代――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張大少爺本身給祖上扮裝打扮,如果張大少爺敢奉告鄒元標本身這輩子的老爸之以是修書院,是因為前任張大少爺打鬥砸爛了書院大門,那鄒元標恐怕寧肯違背聖旨殺頭抄家,也絕對不會汙辱本身的羊毫和墨汁!但不管如何說,一篇給張大少爺祖上歌功頌德的墓誌銘寫下來,張大少爺和鄒元標都是皆大歡樂,鄒元標撈足了名譽名譽,張大少爺則勝利的拉近了與鄒元標之間的乾係,消弭了隔閡,為完成終究目標打下了堅固根本。
“謝天謝地,這關總算過了。”張大少爺鬆了口氣,但張大少爺也涓滴不敢鬆弛――鄒元標吃的鹽比張大少爺吃的米還多,張大少爺這手激將計是否已經被鄒元標看破,張大少爺本身內心也冇底。以是張大少爺眸子一轉,頓時又說道:“在晚生看來,熊廷弼確切該死――當年的廣寧之戰,王化貞固然丟了廣寧,也丟了遼東的十四萬大明精銳,可熊廷弼手裡另有五千大明兵士啊,如果構造得好,說不定還能重新奪回廣寧,大破建奴的三萬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