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1頁/共3頁]
寒山是貞觀期間的詩僧。耐久住在露台山寒岩,詩就寫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現存三百餘首。說話明淺如話,有光鮮的樂府民歌風,內容除用形象演說佛理以外,多描述世態情麵,山川風景。詩風幽冷,彆具境地。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氣勢。
這首詩還因為利用迭字,加強了它的音樂美。藉助於音節的複遝,令人讀起來感到調和貫穿,一氣迴旋,並藉助於情勢上的齊截,把本來分離的山川、風、雪、境、情,構造成一個團體,迴環來去,連綴不竭。
兩首詩的共同點是實在地或略帶誇大地寫出了世人行動和心機上的某種通病,令人忍俊不由,於笑中又有所檢驗。值得特彆指出的是兩首詩都可作兩種瞭解。既可看作是端莊的、勸喻的,又能夠讀為嘲弄的、諷刺的。但作正麵理睬則淺,作背麵理睬則妙不成言。如“我有一便利”一首,作勸人謙讓看便淺,作弱者的處世哲學之解剖看則鞭辟入裡。“彆人騎大馬”一首,作勸人滿足看便淺,作中庸者的漫畫象看,則維妙維肖。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麵笑。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平心而論,梵誌這兩首詩一定冇有勸世的意義,說不定墨客對筆下人物還很賞識憐憫。但是,墨客冇有作觀點化的古板說教,而采取了“象教”──即將理予以形象地閃現。而他所取的又並非平空結想的觀點化形象,而是直接從平素對餬口的靈敏察看和堆集合擷取來的。它本身不唯實在,並且典範。當墨客隻滿足於把形象表示出來而不加批評,這些形象對於思惟(墨客的)也就具有了某種相對獨立性和矯捷性。當讀者從全新的、更高的角度來察看它們時,就會發明很多包含在形象中、但是不必然為作者所認識到的深切的意蘊。王梵誌這類脾氣解剖式的筆調鋒利的詼諧小品,比一語破的、鋒芒畢露的諷刺之作更耐讀,藝術上更高一籌。
相逢臨時貧,看吾即貌哨。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
第一首用第一人稱語氣寫來,類乎戲曲的“道白”。自誇有一處世寶貝,這就是與世無爭、息事寧人。這類舊期間人的一種“共相”,在墨客筆下獲得本性化的表示。“與世無爭”的觀點並未直接說出,而通過詩中人活生生的說話:“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來表述。被人欺負到頂點,卻死也不肯上縣衙門申述,甘願虧損,這是進一步寫“相打長伏弱”,連“忍無可忍”的意氣也冇有。詩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期間弱者的烙印,披髮著餬口力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來自餬口)。而“代價百匹練”的誇口適足見出人物成分(以“百匹練”為貴,天然不是富人認識),表示出人物處境雖寒微而不自知其可悲。通過人物的說話,墨客畫出了一個甘居強大、不與人爭的小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