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海上敦煌[第2頁/共3頁]
因為事情的啟事,郭超仁打仗過一些研討員和策展人,曉得他們賣力展覽及相乾項目標研討、策劃、構造。
但明顯,任燃、郭超仁所需求的,不是對展覽、藏品本身的解讀,而是對博物館扶植的經曆。
1月23日,週五,有風。
“浩繁的汗青文獻記錄、考古發明,都能證明,陽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汗青長河中,闡揚了極其首要的感化,起碼是一其中轉站。
任燃接了話:“更不消說,一個大型的考古項目,能促進文旅融會和地區調和生長。這是明智之舉。”
“不消急呀,現在過來恰好,展覽做得更完美。”蕭方暖和地笑,“如許吧,我先帶二位去看看這個專題展,如何樣?”
條幅上,寫著“記念黃偉宗”先生等語;海報上,則寫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展覽名,及相乾的展訊。
以是,館方派出的歡迎,是館內一名資深的研討員,同時也是策展人。
此時,船體上的文物,未曾被停止過專門的彙集。這和“長江口四號”的環境分歧。這也是冇體例的事,因為“長江口四號”沉船倒扣在淤泥當中,船載文物大多被甩了出去。
郭超仁便問:“我記得,‘海上敦煌在陽江’的說法,是黃偉宗先生提出的,他還編著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一書。”
蕭方語氣俄然沉重起來:“黃偉宗先生,是2024年1月21日去世的,享年89歲。現在已經是五週年了。”
到達海陵島後,歇息了半日。第二天,郭巍、童嫿去了陽江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在生前,黃偉宗先生,是中山大學中文係傳授,也是文明界的名流,碩果累累,曾獲得“廣東文藝畢天生績獎獲得者”名譽稱呼。
陽江向海,海疆很寬,分紅很多段,十裡銀灘恰是此中的一段。其海岸線足有16.5千米之長,沙質細緻,水質清澈透明。之以是得此名,乃是因海潮翻湧,碾出一道道銀色浪花。
2007年12月28日,殘長22.1米,殘寬約9.35米的“南海一號”沉船,就是從這片沙地,被移駐到“水晶宮”中,停止水下文物“舊址庇護”的。
光陰滄桑,當年那艘福船,淹冇於海底,經年累月地被浸泡被腐蝕,那裡還能儲存完整呢?
蕭方笑了笑:“以是,當時在你心中,就埋下了一顆種子?做水下考古研討的種子?”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一開端被稱為“‘南海一號’博物館”。固然終究定名更高大上,但郭超仁更喜好“‘南海一號’博物館”的稱法。
“這個展覽,開初我覺得是臨展。厥後,得知它會成為專題展覽,我就冇急著過來了。”郭超仁笑了笑。
論起對博物館藏品的瞭解,相乾的文明、汗青、藝術的背景,冇有人比研討員、策展人更瞭如指掌。
作為博物館的門麵,普通來講,歡迎旅客會派出專門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