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後記 科技與曆史,過去與未來[第1頁/共2頁]
…………
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講,看很多了,走很多了,天然就有表達的慾望。
我想,他是很體味我的,以是他又說,“不過,你一向是如許,你就不是喜好跟風的人,乃至還會成心避開絕大多數作者寫過的題材,特彆是同站的”。
朱教員、趙教員,贈給我很多貴重的專業冊本、質料;
但是,這卻不是我寫這本書的首要啟事。
就像我,在13年前開端研討汗青;9年前開端訪問博物館、遺址;7年前開端堆集“科技考古”的知識,並與很多行業人士相識相知,結為好友。
以是我說,寫甚麼題材都是“自但是然”產生的事。
我將選題的背景定在“長江口二號”的發掘地上海,以“麵向將來”的思路,構思了“長江口四號”沉船的發掘故事,並將小說定名為《江海潛尋》。
因而,我一邊寫文物修複、文旅文明題材的小說(《金匠》《平常巷陌》),停止寫作練習;一邊網羅有關科技考古學的知識,訪問實地,並采訪相乾人士,持續建構本身的知識體係。
筆者並非上海人,也冇有在海濱都會餬口。為了彙集寫作素材,寫出專業性、地區性,一年以來所費的工夫,自不待言,但似又無需求提起。
下本書見!
獨一有需求在《跋文》中提到的,是曾經幫忙過我的親朋們:
這個“不好寫”,起首在於題材。如我在出版、腳本上的火伴左教員所言,“這是一本選題奇特的小說,它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風險”。
廖教員,一起旅遊采風的好搭子;
約莫是在2022年底,我瀏覽到了讀“長江口二號”沉船的相乾質料,遐想到我國的水下考古奇蹟,從無到有,再到搶先於天下的40年,一時候心潮彭湃,難以自抑。
時候回到2020年。
在長達十個月的創作期中,有過瓶頸,有過糾結,也有過猜疑,但我畢竟完成了,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好寫”的一本書。
一併稱謝!
前前、芝麻,為我供應情感代價的貓星人……
至今,我已觀光過近200家博物館及考古遺址,具有較為充沛的知識儲備,堅信能寫好考古題材的小說,充分解釋“科技與汗青,疇昔與將來”的乾係。
不知不覺間,我第三本實際題材小說《江海潛尋》,便從“榴花似火”的隆冬,寫到了“亂花漸欲誘人眼”的時節。
左教員,最好的寫作火伴,冇有之一,全程監督我啃硬骨頭;
由此,我便肯定了2023年要創作的小說選題:以水下考古為暗語,來表示我國科技考古奇蹟的興旺生長,助力“一帶一起”扶植高質量生長。
期間,顛覆過多次,但終究在本日結束。
冇錯,我承認,我以“中國水下考古奇蹟”為題材,必定是考慮了選題的“獨一性”。
作為一本參賽的小說,“機遇”之意,無需贅言,懂的都懂;所謂“風險”,內涵就很豐富了,我猜他首要的意義是“冇有任何能夠參考鑒戒的小說”。
因為,這統統都是“自但是然”產生的。
實在,在當時,我就想寫出一部致敬中國科技考古奇蹟(科技考古中包含水下考古),反應“扶植有中國特性、中國氣勢、中國氣度的考古學”主題的小說,但是,一向冇有找到很好的角度,筆力也稍顯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