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會議3[第2頁/共3頁]
“話雖如此,然複國之事不該再行。”蔡武功下的下蔡就是蔡國最後的都城,蔡國公族遷走後還留下一些公族卿族旁支,人數固然很少很少,可對複國也是抱有一些希冀。“再行,臣便會被蔡人推做蔡侯了。”
隻是越今後商討的地點就越今後退,先是啟外朝的次數越來越少,厥後連正朝也隻是個情勢。國君早上視朝,不過是走個過場,宣佈一下王命,非大事不議,即便商討大事,此前也是在先燕朝商討肯定過。更離譜的是有些國度連燕朝也逐步流於情勢,真正決定國事的處地點後寢,王後、嬪妃、外戚、寺人一一退場,從大王說幾就是幾,變成寺人說鹿就是馬。
“大王,臣覺得今後不成在希冀趙國。”慣於沉默的蒍瑕也道,“本日秦國伐我,趙國伐燕,他日秦國再伐我,趙國事否要伐齊?三晉之地多勢利之徒,不成再信。”
“正應如此,儒並非無可取之處。”熊荊持續說孔謙的事情,他得給他謀一個職位。“孔謙乃孔子以後,又曾為魏國國相,今不佞使其教習譽士、諸越之士以禮,當有其職。卿等先行商討,商討後再告於不佞。”
當下,魯人當中已經有人在傳抄未出版的魯史,一些宋人對複國也抱有極大的希冀,吳地以舊吳都為中間,正在小範圍的商討是要迎回謀反的吳申,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吳芮。陳地、蔡地幸虧冇有過量的反應,他們失國太久,隻要極少數公族對此抱有極大的希冀。
“大王賢明。”熊荊如此解讀,諸臣再無定見。
成介提起幾個月前熊荊召各縣邑尹公入郢一事,貴族再也不是吳起變法時信賴君王的貴族,那次入郢如果遭到殛斃囚禁,縣邑背叛是必定。
“此言差矣。”熊荊反對道。“文教之政非有礙於兵備,實有助於兵備。軍官必須識字,不但需求識字,還應懂算術,有知之師完勝無識之師。”
“然。”抹了一把汗的昭黍連連點頭。“既已無國,如果複之?即便有國,亦可合盟。我大楚行敖製、重勇信、惠甲士,百姓歸心,何慮之有?”
既然已經不籌辦讓各國複國,那就不該該倡導甚麼民族精力,既然不倡導民族精力,也就冇有需求提高教誨停止洗腦。但是複國這件事開了個頭,就很難說中斷就中斷,各國的史乘大多已經完成了編撰,就籌辦通過教誨體係注入兒童大腦。
第三件就是本次大戰的封賞,特彆是項燕的封賞;第四件是遷民於江東,郢都往南到長江這一段是修運河還是修鐵路;第五件最急,就是當下的合縱,赴趙、赴齊的使者早早就派出了,但兩都城偶然合縱。
“臣附議。”成介道。“即便正朝議定,臣也不準孔謙孟昭之徒於息縣為教。”
文教之事尚未肯定,孔謙的職位卻無大礙。此事議過,剩下的就是一些首要事件。比較大的事情有五件,小的有兩件。大事當中,造府各府如何安排是一件,失地的封君、改行敖製後裁撤的朝臣、非公族掌控縣邑的官員、將領,這些人如何安設是第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