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曆史上的渤海和契丹[第1頁/共2頁]
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後,不竭開辟國土。
五代十國事個大混亂大粉碎期間,上有暴君,下有苛吏,再加上長年戰役征賦不竭,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之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
【渤海國與契丹之戰】
五代(公元907-960年),偶然也稱為五代十國,普通以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接踵呈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以外,還接踵呈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個盤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
契丹,中古呈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契丹的本意是“镔鐵”,也就是堅毅的意義,是一個剽悍英勇的民族。
渤海國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生長過程中,全麵師法唐朝封建文明,依托渤海人的聰明聰明和勤奮英勇,繁育了發財的民族經濟和光輝的渤海文明,促進了東北邊疆的進一步開辟,締造了“海東盛國”的光輝。同時,也豐富了中華大同一的汗青涵量。
幾天後,大諲撰複叛,耶律阿保機霸占渤海上京,俘虜大諲撰後,破城後又分兵進軍定理(今遼寧瀋陽北)、鐵州(今遼寧營口東南),征服殘存部落,渤海國亡。
渤海國(669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期間,北方陳腐的靺鞨族建立的處所民族政權,始建於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曆元年),初稱“震國”。七年後(公元705年)歸附於唐王朝,十五年後(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十五世,用時229年。
【五代十國】
契丹貴族逼迫渤海人遷離故鄉,首要的有兩次:一在耶律阿保機攻陷扶餘府和忽汗城後,將渤海大氏王族和戰役中俘獲的軍民遷到遼上京臨潢府四周;二是928年(遼天顯三年)東丹都城南遷,多量渤海人同被遷至以遼陽為中間的遼東一帶地區。
天讚三年(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本籌算攻打後唐,又恐怕渤海國擾厥火線,於七月出兵往攻遼東;同時派其大將禿餒及盧文進據營(治漁陽,今河北薊縣)、平(治今河北盧龍)等州,鑒戒後唐出兵。玄月,契丹攻遼東月餘,無功而還。
顛末一番籌劃,改渤海國為東丹(東契丹之意),忽汗城為天福城,冊封其宗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東丹。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仆從製國度--契丹國。因為契丹的名聲遠揚,外洋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契丹】
渤海國上京故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俗稱東都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蘭城、訥訥赫城、訥佛賀城等。故城地處東都城盆地當中,四周環山、三麵水繞,遠山為屏,近水成塹,江山險固。故城所處之地平坦開闊,江河縱橫,城沃山饒,宜於耕墾牧獵。上京故城範圍弘大,由外城(廓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及內苑等部分構成。它是悉仿唐都長安形式設想營築的大城,是以上都城可謂牡丹江乾的小“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