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訊息靈通的通事局[第1頁/共3頁]
達到武昌的第二天,高大山就伶仃召見了他的崇文弟子田正春。田正春是通事局在湖廣的行動處主任,是通事局的三號人物,主管南明諜報事情。
桂王朱常瀛,萬曆天子朱翊鈞的第七子,惠王朱常潤的同母兄弟,崇禎天子朱由檢的七叔。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就藩衡州,被高大山攆到廣西出亡。
你想禁止朱由菘上位,就要拿出來由來,要拿出來由來,也應當拿出一個有壓服力的吧,成果,搜腸刮肚才找出不賢的來由。
惠王朱常潤,萬曆天子朱翊鈞的第六子,崇禎天子朱由檢的六叔。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封王,但一向到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才就藩荊州,但是被高大山的義兵窮追猛打,被追得東躲西藏,終究終究看破塵凡,皈依佛門。固然還是四周跑路,但整天禮佛參禪,不問世事。
不過,金陵混亂的局麵很快就獲得了節製,文臣敏捷同一了行動方向,他們已經認識到當務之急不是北上“勤王”,而是選新天子。
潞王朱常淓,潞簡王朱翊鏐的第三子,隆慶天子朱載垕之孫,崇禎天子朱由檢的堂叔。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襲封潞王,在樂律、繪畫、棋藝等方麵成就頗深。
而此時金陵的兵部尚書就是那位二次被高大山打敗的史可法。他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四月月朔,在金陵公佈了“號令天下臣民叛逆勤王捐貲急事”的南都公檄,並主動籌算北上勤王。看來他已經健忘兩次得勝的經驗了。
這下金陵朝廷可就亂了套,史可法更不成能再去實現他的甚麼救國於傾頹之間了。
真TMD瞎扯,這四位人選哪一個能稱得上“賢”?
三,朱由崧避禍多年,幾近成了丐幫,與宮眷隨行的其他藩王構成光鮮對比。
東林黨為甚麼果斷反對朱由菘做天子?那是因為東林黨與老福王朱常洵有過節。
朱由崧、朱常淓誰賢誰不肖,史可法搞不清楚,但他預感到,不從速建立一個皇上,如許下去,必將導致一場龐大的政治風波!
在這類兩京軌製下,金陵的官員固然有著和京師官員一樣的級彆,但卻大多是掛名的閒職,有職位冇權力。金陵各部官員,常常是朝廷宦海鬥爭中的得誌者,固然調到金陵以後權力不再,但倒也不失為養老的一種體例。
但是,第二天,史可法的自傲心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他獲得切當的動靜,朱由檢已經歸西了。
山川輪番轉,朱常洵固然死了,但新福王朱由崧是否會秋後算賬,東林黨民氣裡冇底。與其拿本身的政治前程乃至身家性命冒險,不如乾脆將福王父子獲咎到底。
如許的局麵,終究被高大山突破,從都城告破之日起,金陵官員們的落拓日子終究到頭了。本來不被正視的金陵,開端成為新的政治中間。
史可法何許人也?
高鴻圖目前在南明官至戶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加太傅;薑曰廣目前在南明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兼掌金陵翰林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