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節樓蘭古國(1)[第1頁/共2頁]
王公子也興趣勃勃的開端洋洋灑灑的提及來,他固然是前人,但是他振振有詞的說著,竟然很多和我在汗青書上看到的一模一樣,真不愧位博學多識的謙謙君子:“小飛兄講得不錯,言簡意賅,不過我還想詳細的講一講,首要在一些古書上博覽到的。樓蘭古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與敦煌毗鄰,公元前後與漢朝乾係密切。當代樓蘭的記錄以《漢書·西域傳》、法顯另有玄奘的記錄為根本。《漢書·西域傳》記錄: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觀光開端作了極其簡樸的記敘:今後東北行千餘裡,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以是我們能夠看出樓蘭在汗青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關鍵,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首要中間。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錄: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錄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丁統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烈,另有整齊的街道,雄渾的梵刹、寶塔。
小飛還算嘴下包涵,如果換成我問他,包管會說些頭髮長,見地短的調侃話了,現在他倒是歡暢得喋喋不休,滾滾不斷起來:“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千米處。它是西域古國名,都城樓蘭城。是西域一個聞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當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中國魏晉及前涼期間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衝要。國人屬印歐人種。樓蘭國的太古汗青至今尚不清楚。樓蘭稱呼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傳記》記錄,約莫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度,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來往都顛末樓蘭。樓蘭多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進犯,因而分遣侍子,向兩麵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環境陳述漢朝。昭帝元鳳四年,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厥後漢當局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期間,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不過距我們現在約600年前樓蘭國俄然無緣無端的莫明消逝,隻留下了處古城遺址,我想應當不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