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龍爭大唐 - 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

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第1頁/共4頁]

那本書古舊得很,墨跡都已經有些子退色了,書不厚,就十來頁,也冇個名字,內裡滿是些墨客模樣的人在使劍的圖樣,畫功不錯,一幅幅圖都栩栩如生,每幅圖邊上另有些註釋,可題目就出在那些註釋上――圖李貞倒是看得懂,不過乎就是劍譜之類的東西,可偏生那些註釋筆墨李貞竟然冇一個字識得,完整跟天書似的,自個兒揣摩了好久也冇個眉目,拿去問李靖,冇曾想李靖底子就不答覆,隻是說日久自明。

貞觀七年仲春二十一日,拖延了一個多月的科舉總算是放榜了,之以是遲延瞭如此長的時候,並不是因考生雲集而忙不過來,實際上是因考生少得不幸不說,質量還差的很,愣是令主考官不知該如何決定――堂堂一個大比,明經、俊士、明法、明算、明字、進士一共六科,可總考生加起來卻隻要不幸的三百人不到不說,真兒個能考過的更是隻要明經科不到十人罷了,其他五科竟然無一人合格,如此丟臉的成績實在令主考們有些子不知所措――固然往年的科舉成績也好不到哪去,可畢竟各科都另有些當選者,起碼進士科還能有1、兩名俊才脫穎而出的,可這一科竟然全軍淹冇,這令一向倡導教養百姓,選天下之才為己用的李世民分外的惱火,大怒之餘,再次下勸學聖旨,詔令各地務必遵循履行。

最早脫手的是越王李泰,頭天李世民剛出勸學聖旨,次日一早李泰便上了奏章,在大肆吹噓了自家老子的賢明決策一番後,提出要編文籍,明儒學之主張,並毛遂自薦要充當總編;李泰的奏章寫得慷慨激昂、頗富文采,令李世民看了以後,龍顏大悅,可還冇等李世民下詔準行,那一頭得了動靜的太子卻不乾了,一樣上了本章,宣稱弘文館在東宮,內裡藏書豐富不說,弘文館學士無一不是學富五車之人,既是要修文籍,自該由東宮出麵為妥;李承乾的本章言詞灼灼,也很有事理,這令李世民很有些子難堪,可還冇等李世民做出個定奪,蜀王李恪也上了本,一樣是提出治文籍的事兒,所分歧的是李恪的文字中不但載瞭然如何治典、治何文籍,乃至連呼應的治典打算都詳細地列了出來。就這麼著,三個皇子算是正麵杠上了,還說得都挺有理的,這一下李世民可就犯難了,一時候也冇法決定該由誰來主導此次修典,乾脆下詔讓朝臣們上本議事,嗬,這回可就熱烈了,一起子皇子門下的門客們上竄下跳地忙乎開了,朝堂中立時烽火四起,亂鬨哄地冇個安生。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六合過著,轉眼間就是貞觀七年仲春,跟從李、秦學藝一年多的李貞個頭長高了很多,小身子打熬得極其結實,學問見長不說,騎射工夫也有些模樣了,雖說尚不能拉硬弓,玩些個百步穿楊的活動,可騎在頓時耍上幾趟槍法卻也能拚集一下子的,李貞的“神童”之名是以而坐實了,滿京師都曉得漢王殿下威武聰明,關於李貞的傳說在市道上但是不長幼的,時人們在教誨自家孩子上,冇少拿李貞來做表率,這令李貞對勁之餘,卻也有些子惶恐――人怕著名豬怕壯,天曉得那幫子“敬愛”的兄弟們會不會因自個兒的名聲大噪而有所行動,冇何如,李貞也隻能謹慎處置,毫不跟那幫子兄弟勾勾搭搭,每日裡除了習文練武就是忙乎買賣上的事兒,小日子倒也過得充分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