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火炮[第3頁/共4頁]
劉義守在仿造75毫米克虜伯行營炮的時候,對火炮的佈局停止了重新設想,不但進一步減輕了重量,並且能夠分化更加便利運輸,還打消了本來的彈藥車,利用人力運輸炮彈。
“我聽丁軍門的意義,江南廠能造120毫米口徑的火炮,我們能不能造?”石雲開有設法。
北洋海軍內部也是派係林立,戰前北洋海軍的將領多是以林泰曾、劉步蟾為首的福閔係,李鴻章為了搞均衡,分離福閔係的權勢,調入丁汝昌、鄧世昌等將領分攤權力。
“嗬嗬,如果能處理,愚兄何必捨近求遠。”丁汝昌點頭苦笑,充滿了舊事不堪回顧的落寞:“江南廠前年就能出產120毫米速射炮,福州船政局十年前就能出產鐵甲艦,但怎奈辦理混亂、弊端橫生。自產的代價竟然比采辦的代價還要貴,乃至於呈現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奇談怪論。至於天津廠,不提也罷,他們出產的炮彈。符合規格的不過是十之二三,哪怕是這十之二三,也僅僅是能打出去,至於打出去以後能不能爆,爆炸的能力有多大,隻能聽天由命。”
清末水兵共四大艦隊,北洋、南洋、福建、廣東。
12英寸口徑,也就是305毫米,和“定遠”、“鎮遠”兩艦上的主炮口徑一樣。
“三哥你的意義是讓我也灌沙子?”劉義守不滿。
丁汝昌此行是為了甚麼事,石雲高興裡很清楚。就是為了炮彈。但話還是要說,該走的門路還是要走。
就像****曾經說過的,俄羅斯的地盤固然多,但冇有一寸是多餘的。
“彆說120口徑。隻要有合適的炮鋼,就算是12英寸口徑的火炮,我也能整出來。江南廠也能造12英寸口徑的火炮,但是代價高貴,比起外購冇有涓滴上風。”劉義守身為兵工部分的賣力人,對這方麵的環境知之甚深。
“冇有需求,柳京本地多山,造出來大口徑火炮也是無用,反而是75炮利用更加便利。你看石文錦的120炮,每次出動起碼要10匹馬,還需求差未幾五十小我同時合作,挪動起來還相稱艱钜。反而是我們的75炮,兩匹馬拉著就馳驅如飛,告急狀況下還能分化,七八小我抬著就能跑,豈不比大口徑火炮好用的多?”劉義守辯駁。
“北洋海軍乃是國之重器,一應所需應當是優先供應,莫非江南廠、天津廠冇法供應北洋海軍需求的物質?”石雲開想藉著這個機遇體味下清國的兵工氣力。
“那不可,哪怕是現在冇用,也要開端出產,我們不成能永久窩在柳京,老是要走出去的。彆到了要用的時候,才發明冇有技術儲備冇法出產,那可就悲劇了。”石雲開要求高。
廣東海軍屬兩廣總督辦理,甲午一戰,李鴻章的親戚兩廣總督李翰章曾派船北上助戰。
“現在出產150口徑炮彈也尚屬勉強,要出產305口徑,恐怕力有未逮。”劉義守憂愁。
就19世紀末的天下來講,清國的人丁仍然占有天下的將近五分之一,但石雲開還是感受人力資本的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