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陰陽角度理解中醫[第1頁/共2頁]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會抱病。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鄙人,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段話既是對陰陽首要性的誇大,同時也是警告先人,學習醫術必必要從陰陽動手,治病才氣找到疾病的本源,不明陰陽,則如同瞽者摸象,就冇法從團體角度熟諳人體,熟諳疾病。
前人通過對天然界的熟諳,體味了陰陽的屬性,為我們總結得非常清楚。
內經中關於陰陽的闡述,能夠給我們很多開導,在臨床醫治疾病上能夠帶來很多創新思惟,發散思惟。比如:
再比如對於癲狂病人的醫治,是否想到了“重陽必狂”、“重陰必癲”,對於“狂證”醫治,重瀉其亢盛之陽,扶已損之陰;對於“癲證”醫治,扶虧虛之陽,重瀉鬱積之陰……
讀到內經這些條則,我們應當看到甚麼呢?
“陰靜陽躁”這句話在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大要看起來,就是講的陽動而陰靜,但如果想通了,就會很好的指導臨床。
比如我們對於小兒多動症的醫治,是否想到了陽氣過亢而陰分不敷?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這句話,在臨床上醫治汗證常常應用到,人體陽氣過於亢盛,而又不能護固肌表,必定會逼迫陰液外泄,導致汗證,汗為心液,久汗、大汗耗費陰液,進一步減輕陰不製陽,虛陽更加亢盛,終究呈現“陰氣乃絕”的局麵
那麼陰陽究竟是何物,為何如此之首要?我們再來看看內經的描述.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這是內經原文。
人體下部為陰,陰氣下沉,濁陰降落,大小便出下竅。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六腑者,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為陽主動,以是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
人體上部為陽,頭為諸陽之彙,滿身的陽氣都上升在頭部堆積,是以也被譽為“清空之府”,人體清陽上升,出上竅;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說的是陰陽的關頭在乎陽氣的緻密而護固於外。雖廖廖幾字,卻道出天機,寄意深遠。臨床上醫治疾病時,醫治的目標就是“因此和之”,即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使之不呈現陰陽離決的局麵。
文章轉載自:明燈醫學官網(www.mingdengyixue.com)
第二點:陰陽的遍及性;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陰陽當中,萬物的生老滅亡離不開陰陽的竄改!
上一篇談到了學習中醫的框架,也就是陰陽五行,如何讓這些籠統的東西體係化、瞭然化,顯得非常首要,就比如曉得了從北京到陝西是向西解纜是不敷的,必須得曉得沿途要顛末哪些省分和都會,才氣夠順利達到陝西。
六合之道,萬物之法紀,竄改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前人將陰陽的首要性進步如此高的職位,可見熟諳陰陽對於攝生是多麼的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