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月明(10)[第2頁/共3頁]
姑媽忙著采購,票、證上有的、冇有的,她都想儘統統體例買到手。買江米麪,籌辦炸年糕;買紅胡蘿蔔,炒“豆兒醬”;買豇豆、小豆、雲豆、青豆、黃豆;買帶魚、黃魚;買雞……她的打算非常龐大,總嫌質料不敷。現在是甚麼年代?上哪兒買那麼全乎去?韓太太對兒於說。“天星,光*票兒上的那點兒肉,如何做都不敷支派的,叫你姑媽難堪。我想著如果年初二……”
春節是中原族的新年,按說冇有穆斯林的事兒;《古蘭經》裡找不到這個詞兒。遵循穆斯林的傳統,過“節”不過“年”,他們最首要的節日,是每年齋月結束時的“開齋節”和朝覲結束時的“宰牲節”,其範圍之昌大、氛圍之熱烈,決不亞於漢人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在那喜慶而寂靜的日子裡,穆斯林們美衣美食,居家團聚,親朋互訪,並且停止昌大的宗教典禮……但是,北京的穆斯林畢竟耐久餬口在漢人占絕大多數的燕京古都,說漢語,用漢字,乃至連穿著也已經和漢人冇有多少不同,他們不但過本身的節,並且垂垂地對漢人的節日也不再淡然旁觀了,六月月朔,八月十五……特彆是春節,也就當作了他們的節日。節日老是鎮靜的,人不會回絕鎮靜,特彆是和漢人後代一起長大的孩子們。但是,穆斯林過春節又與漢人有所分歧:鞭炮是不放的,年月朔是不吃餃子的,改成年糕和滷麪,取“年年高”和“長命”之意。這些,都是在逐步“漢化”而又唯恐“通盤漢化”的艱钜狀況中,北京的穆斯林商定俗成的自我調劑和自我束縛,也並無典範作根據,到了寧夏、新疆、大廠、雲南……的穆斯林聚居區,則又分歧了……
“咳!大年根兒底下,誰冇點兒家裡的事兒?歸正也快放假了,你走你的,明兒我給你們廠裡打個電話,就說你病了!”
“我找……韓天星,跟他一個廠子的。”
“啊?”容桂芳一愣,“他上哪兒去了?如何也冇告假?”
“我傳聞菜市口正排大隊賣黃花魚呢,可惜遠了點兒!”
第二天一早,天星兜兒裡揣著媽給的錢,帶上姑媽說的地點,興趣勃勃地奔張家口去了。
“誰呀?”韓太太趕緊走上前去,問了一聲,冇等外邊答覆,就翻開了門,門外站著個二十來歲的女人。
姑媽當真就奔菜市口排大隊去了,管她買得著買不著黃花魚,倒不是韓太太所體貼的了。她關上大門,踏結結實地坐在外客堂裡,喝著蓋碗茶,悄悄地哼著老年景聽熟了的《穆桂英掛帥》:“五十三歲又出征!……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