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比賦[第1頁/共4頁]
徐燁說道:“那雜學好還是儒學好?”
惟夫時際昌明,聖天子在位,備中和之德,稟昭朗之靈,行齊五禮,聲合五音,政成五美,輪立五常。出坎向離,範金白、木青、水黑、火紅、土黃之五行於一身;而後天人交感,上氣下垂、下氣上升,故五色征於雲,而禎祥見於天下。猗歟盛哉!仰而觀之,山龍火藻,呈天衣之光輝;
朝晨,徐湖興沖沖的來到外書房,見兄長正和十一二歲的孩子說話,不由非常奇特。
對讀書人來講,鳳台山也是儒家聖地,因為國子監就坐落於此,現在門生多達近萬人,吸引了很多來自周邊諸國的留門生。
“你的作品?”宋國麵帶調侃,“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能做出如此意境的文章?”
在一座亭子下見到了徐湖的兩個朋友,皆是國子監的貢生,年紀和徐湖相彷彿,一臉的書卷氣。
此時七位大儒見馬愉一小孩子揮灑如此,俱忘了考較妒忌之心,反歎賞覺得奇,紛繁走過來圍觀。
馬愉資質非常過人,曾琦對他寄予厚望,不過曾啓暗裡裡說過馬愉年青氣盛,看似謙恭實則不沉穩,愛好花團錦簇的文章,不耐作講究對仗工緻的八股文,而時下考場很忌諱踏實。
不管是作詩作詞,還是比寫字或背誦,經綸時政八股文章,一時候偌大的國子監,竟然冇有一小我能在某一項上賽過雨花詩社。
當下不再廢話,即便敵手無足輕重,宋國也冇籌算隨便對付,畢竟這裡是國子監,為了來年科舉也要傾儘儘力,博得名聲,等考中進士金殿麵聖時,好名聲常常會起到舉足輕重的感化。
南京雞籠山在明朝叫做鳳台山,江北第一名山,道家第四十二福地,亦是佛門聖地。朱元璋在“登雞籠山”作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裡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掙著老每天自知。
俄然就見馬愉走了疇昔,說道:“我要比作一篇五色雲賦。”
此中姓冷的墨客說道:“本日雨花詩社的諸賢在山上設擂,我等何不前去一睹嘉會?”
馬愉神采漲的通紅,說道:“這不是恩師的作品,是我本身所作。”
“連童生也不是?還是江北人?”宋國不屑神采愈濃,江南士林看不起江北士林有些年了,何況還是個白丁孩子。
興趣缺缺的徐灝把兒子抱起來,站在遠處張望,徐湖等人則興趣勃勃的擠了出來。
正批評著呢,宋國氣急廢弛的走過來,問道:“你師承何人?”
走到馬愉麵前,宋國笑道:“你是那裡的生員?竟不自量力的跑出來,從速回家學習去吧。”
顏貴歎道:“小小年紀,稱得上天生奇才。”
賦最早呈現在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代表人物是屈原。漢朝正式建立了賦的體例,叫做“辭賦”;魏晉以後,日趨向駢文方向生長,叫做“駢賦”;唐朝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做“律賦”;宋朝則成為了散文情勢,稱為“文賦”。
清人劉熙載說:“賦彆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以是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賦則常常為了文而造情。詩以抒發qing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