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血淚之路[第2頁/共3頁]
將毛衣分發到邊郡兵士手中後,困擾枹罕塞守兵的禦寒題目,也能順利處理,還能夠讓“屯田”之策更加實在可行。
想到多年今後,頭戴狗皮帽子,身穿呢子大衣的秦軍將士端著弓弩,在大雪紛飛的長城上戍守,乃至還能向更加酷寒的東北老林子進發,這畫麵倒是挺帶感的……
想想也是,中原和南邊大量蒔植葛、麻,另有蠶絲來做衣裳,羌地可冇這些東西,若不想凍壞,隻能從植物外相上打主張。而本地海拔高,溫度低,植物遍及披掛一身厚厚的絨毛,初期能夠直接剝皮禦寒,漸漸地也締造出了毛紡織的工藝,較粗的毛織成毯子、氈帳,較細的毛織裁縫裳禦寒。
穿是不太好穿,但禦寒才氣應當是冇題目的,不然成千上萬的羌人早在湟中可駭的夏季裡凍死了,更彆提向著更廣袤的青藏高原遷徙……
以是黑夫纔在奏疏上說,若能推行到全部北方,將使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此一來,黑夫也更果斷了“它山之石能夠攻玉”的設法。
這類毛布亦是羌地特產,在《禹貢》中稱之為“織皮”,每年向秦進貢。但中原冇那麼冷,貴族百姓穿貫了葛麻絲帛,反而嫌棄羌戎的羊毛衣粗糙,另有一股難以撤除的羊膻臭——就像那些鉸毛羌女身上永久冇法撤除的味道一樣。
黑夫喚來騎將羌璜,他祖上亦是羌人,固然北地羌與隴西羌口音有差彆,但大抵能聽懂。
實在近似的場麵,早在數日前,李信與黑夫率部到達枹罕塞上遊的“積石山”,替秦始皇祭奠中原人以為的“河源”時,便已見過一次。
李信騎著白馬立於河岸上,正讓領導和譯者向本地羌人問話。
在找到棉紡技術推行前,羊毛衣應當是最合適的夏季衣物了,可不是中原所謂“冬衣”,實在就是兩層粗麻布能比的,也不像皮裘,非要殺死植物才氣獲得,隻要富戶貴族才穿得起,羊毛能夠不竭再生,物美價亦不貴。
摸摸頭髮,黑夫靈機一動,想到了宿世在警校時,宿舍那位東北籍同窗帶來的狗皮帽子,可惜黌舍在南邊,那哥們三年裡好輕易才逮到一次下雪的機遇戴出門……
大河南岸是戎羌之地,四分五裂,收伏不難。北岸則是河西,是控弦之士十萬,連綿近千裡的月氏之國。
按照這類習性,羌女們在春夏兩次鉸毛,精密的竹篦梳子從羌羊身上,將已脫或將脫的粗絨梳下來,洗淨並用弓弦彈鬆後,便能搓成粗毛線紡織了。
這兩日踩點後,李信以為,此處靠近大河,輕易斥地地盤,來歲或後年,能夠派一支軍隊在南岸戍守屯田,並從關中抽調部分山東移民來此,建立城郭,作為進取河西的據點。
所謂的“羌”,便是”西戎牧羊人:的意義,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但已馴養出了近似後代綿羊的長毛“羌羊”(甘加藏羊),並生長出較為成熟的羊毛紡織技術。
李信將這個名字深深記在內心,而黑夫也聽到了這話,暗想,這莫非就是後代的蘭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