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元末大神[第2頁/共3頁]
“如果總管大人不嫌棄,我師徒二人,情願在總管賬下,幫上那麼一點,寫寫算算的小忙。”
“哦!”郝十三撓頭道:“這是鄙人十三寫的一首軍歌,還請兩位先生指導一二!”
老儒士雙手顫抖,對少年儒士說:“貫中,你聽聽,聽聽這軍歌,為師彷彿,彷彿,彷彿來了靈感。”
郝十三將桌上的碗筷推到一邊,也不給儒士言語,恐怕言語反麵,遭到他們的回絕。
吳六玖體味郝十三的意義,端著出一百貫銅錢,兩位先生也正囊中羞怯,想接管,卻又感受本身受之有愧。
十三尊明王號令並劉大帥軍令,興義兵,祛韃虜,今幸運得入廬州城,聞聽左大帥在左,特下書達意。
“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阪坡前逞豪傑,戰退千員將,殺退百萬兵,度量阿鬥得承平。另有張翼德,當陽橋前等,七啾喀嚓響連聲,橋塌兩三孔,河水倒流平,嚇退曹營百萬兵!”
那老者叫甚麼施彥端的,不恰是施耐庵的彆號嗎?出來混的,哪有報真名的?哪個不是三五個彆號,筆名甚麼的。
左大帥何人也?故彭祖之徒也,部下豈能收納這等犯警之徒?為替左大帥正名,十三冒天下之大不韙,俘其匪眾,梟其首級七十二人。
“鄙人――施彥端!”
昔日賬下俘虜俞通河,與其大首級有嫌隙,趁我不備,失手致其死於非命,十三竊聞,其為舊蒙元萬戶伯牙延玉子侄也,伯牙延玉與彭祖弟子李普勝合兵,料其當為你處彌勒教眾,十三不忍韃虜未滅,而紅巾內部紛爭,特放他歸去。
郝十三也聽得出來,這一老一少,老者是少者的教員,老者對他殺左君弼的人,很有微詞,以是不想在本技藝下效力。
老儒士攆著斑白的髯毛。代筆寫封信罷了,表現他“百無一用是墨客”的“一用”時候到了,也不推讓,走到桌前,提筆道:“如何寫?請總管大人示下。”
郝十三本身勉強隻能熟諳楷體的繁體中文,百戶吳六玖倒是勉強能寫字,但是,寫出來的隻是歪歪扭扭,行文還帶勾帶圈兒,隻要吳六玖本身能看懂,其他付友德等人,也都是精通文墨,和吳六玖的程度差未幾。
再說,人家也冇有要留下的意義,不過是路過罷了,能登門拜訪一下,也算是給郝十三這個總管充足的麵子了,還是禮送出境的好。
“那天然好!那天然好!如果兩位先生不介懷,我們還能夠談談三國誌平話,另有山東的豪傑。”
郝十三這般慷慨和樸拙,拿還是不拿呢?不拿,缺錢;拿了,缺時令。二儒士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郝十三再三表示感激,上茶,賓主落座後,郝十三見禮道:“敢問二位先生貴姓大名?”
郝十三很輕易就遐想起來,後代一每天渾渾噩噩的,神魂倒置的收集小說家,除了寫小說,甚麼也不會。郝十三現在每天忙著打打殺殺,哪另偶然候看甚麼小說?固然文人多少有點用處,總不至於特地留下兩個寫小說的文人,供本身消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