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兩江[第2頁/共6頁]
“這是門生草寫的奏稿,如果大人看過,尚覺可用的話,就請大人謄寫一份,便可上呈行在了。”
曾國藩捧讀諭旨筆墨,嚇得神采發白,卻又大感無可何如,莫非還能再上條陳,向皇上請罪嗎?還是比及來年再說吧。倒是羅澤南,不覺得意,“聖明無過皇上,這點謹慎思,門生原也未曾想過矇蔽聖主。實在,這等做法,在門生看來,也是皇上心中所想,隻是不能求諸言行罷了。如何呢?”
如許的話不去問軍機處,不去問禦前大臣、內閣六部,如何反倒問起南書房幾個文學侍從之臣了?世人一番驚奇之下,沉默了半晌,額勒和布躬身作答,“皇上,唐時杜工部有詩雲:殺人亦有限,各國自有疆,苟能製侵淩,豈在多殺傷?先賢之語,主子請皇上聖慮精密。我天朝自古以仁愛安身於世,本非刁悍之邦,故而主子想,這等殺人盈城、盈野之物,還是不必操行的為好。”
“那,依大人所見,這李光昭,是留在江寧,等詔旨到來馬上處決的好呢,還是押赴北京,由刑部問訊一番以後,再行措置的好呢?”
第18節 兩江
“朕問你的是要不要水兵扶植,不是問你兩國兵武之力的不同。”
當時天子已經起駕西幸,奏摺呈報到行在,天子一看就明白,這是因為,如果遵循前例擬罪,則明善等與其同辦一事,亦脫不開乾係,而遵循後者科罪,則係一人之過,不觸及旁人——實際上,倒是底子行不通的。洋商並非清朝天子的子民,冇有稟承詔旨的任務,即令李光昭是在‘詐傳詔旨’,亦並無感化——從如許的角度來講,說李光昭無罪,也並不是虛妄之詞。
***********************
隻聽翁同龢一麵麵帶追思之色,一麵持續說道,“……誰知未過數日,英艦伊莫金號和安東羅滅古號在律勞卑的號令下強行駛入虎門,直逼黃埔,轟擊炮台,而我天朝海軍竟不能反對,雖經采取木筏***航道以使對方退回澳門,但我天朝海軍武備不修之弊,卻也經此一戰而透露無疑。”
“哦?”
他自問自答地說,“上一年的蒲月間,肅順回京,隨班祝暇皇上萬壽,建議皇上,於圓明園中景色大有更張,後為李光昭之事,弄得一團亂麻,外務府、甚或連皇上本身,也成為京中百姓口中的笑柄,園工也不得不為之停息,你想想,皇上本來很歡暢的,無端為事此所阻,便如同兜頭澆了一盆涼水,偏又無可發作,心中如何積鬱?”
鹹豐九年,曾國藩履新兩江,開府江寧,臨行前,天子又是賜詩,又是賜宴,人臣榮光,一時無兩。到任以後,方始發覺,兩江總督的位置當然為人欽羨,但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郭嵩燾少有才名,但遺憾的是,考場晚達,一向到道光二十年以火線始中士,他和曾國藩是多大哥友,這一次任職兩江,相互又是高低僚屬,來往多有問切,乾係比之在京中,又更近了一步。聽他竟然說出如許老練之語,郭嵩燾和儲德燦相視一笑,“大人,何出此言?莫不是大人還會嫌錢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