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榮歸 - 第二十五章 是非與願違

第二十五章 是非與願違[第1頁/共2頁]

林中書令是老臣,必定不會遭到影響,流言隻是針對阿爺的,可為何流言恰好說阿爺借的是姻親這層乾係,而非靠的大伯父呢?按理阿爺與大伯父是遠親兄弟,乾係遠比與林中書令的近,且大伯父還是從一品國公……

林正德想起本日朝臣之間的流言,同林子琛說道,“你將五皇子與你說的事,轉告了軒郎是好的,隻是你姑母實誠懇善,你姑父又滿骨子的狷介,這中間如果無人點撥,怕是要白白受了閒氣,更華侈了看清四周情勢的機遇。”

林子琛對素未會麵的表妹充滿了獵奇,不止是因她解出了棋局,更是因為家人日日在耳邊提起,阿孃誇溫榮澹泊懂事,嬋娘與瑤娘更是每天年著日子要去接了溫榮一道看馬毬,還老纏著阿孃問她們何時能去國公府學棋……

林氏見溫榮與溫茹臉紅撲撲的,想是受了暑氣,忙差人籌辦消暑的玉竹薄荷涼湯,鶯如亦端來了事前用井水湃好的新奇葡萄,兩姊妹隻懶懶地靠在阿孃配房裡的花櫚黃檀矮榻上安息。

固然林氏與溫景軒略微放下心了,可溫榮本身並不結壯……

流言可不在乎,但是流言的背後,卻如同絞纏的絲線,錯綜而難尋到泉源,令心機小巧之人坐立難安。

“就你眼尖嘴利的,”溫景軒不美意義地撓撓頭,躊躇了半晌還是將信遞與了溫榮,說道,“這是林家大郎遣人送與我的,我看完了結隻知乾焦急,不知榮娘有何設法。”

看完了信中內容,溫榮蹙眉將信還與軒郎,忿忿地說道,“的確無稽之談,調令文書是吏部下的,文書又是顛末端賢人的查對,流言不過是些小人的鬼蜮伎倆,用心難堪了阿爺,不去理睬也罷。”

林正德作為正三品大員在朝中卻一向保持中立,並不參與到太子或二皇子的任何一方派係,大要上看似那邊都不獲咎,實際倒是兩邊都不奉迎的。

林氏與溫榮等人苦衷重重地回到了國公府,雖說去了東市,但是卻未曾買到甚麼。

林正德有本身的考慮,現在太子雖令人絕望,但還是賢人最心疼的嫡出宗子,隻是二皇子李徵同為長孫皇後所出,是以同得賢人寵嬖。

林子琛回到了書房,書案上摞了層層經籍術理,那一本尚未合上的《綴術》已被翻得起了細絨毛邊,紙上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註釋。

申時溫景軒自衡山書院放學回到西苑,還將來得及換下書院裡的石青絹麻常服,便倉促忙忙地去尋溫榮了。

溫榮執起明暗繡金絲蘭水紋團扇,輕掩瞭如瑩玉般雋美的臉龐,內心溢漾著苦澀,流言者是不想將國公府牽涉入此中,如此想來,流言怕就是府裡人傳出,並一樣是在朝為官的……

茹娘見到溫景軒高興地晃著白胖的小手,糯糯地說道,“大哥,吃葡萄,可甜了。”

溫榮悄悄抖開折成四方的蠟生金花羅紋宣,宣紙披髮著淡淡的鬆煙墨香,信隻是順手草草而寫,行書字法如行雲流水普通,細看卻透著入紙八分的剛毅,如此書法必定是下過苦工夫的。

祖父與阿爺一向對他很嚴格,聽阿孃說,他不過才咿呀學語時,便已能背出《孝經》、《論語》了,十多年忍耐了古板與孤單的苦讀,隻為轉年禮部貢院一試,林子琛無法地笑了笑,執起楠木紫毫,這幾日讀書倒不似以往那般古板,內心有了抽芽的念想,隻是不知那日身影,究竟是誰家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