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張昭[第1頁/共3頁]
此人年約四十歲出頭,頷下蓄長鬚,身形矗立,一表人才。
孫策聽得神采發白,此時他才認識到,題目比他料想的還要嚴峻。
所謂以工代食,就是從現在開端,不管是袁軍戰俘,還是隨軍的老幼婦孺,都不再分給他們口糧,他們如果不想餓肚子,就必須出工!如此,孫策轉眼可得十萬勞工,既便是二十多萬老幼婦孺,也是龐大的勞力。
固然呂範給袁軍降卒定的口糧標準非常低,老幼婦孺更是每天隻能領到一碗稀粥,僅能勉強吊命,但既便如此,三十多萬張嘴要用飯,每日耗損也是極大,周瑜從柴桑運來淮南的五萬石軍糧眼瞥見底了。
孫策讓張昭說的都有些悲觀了,要不還是拋棄老幼婦孺,隻帶壯丁歸去?
“某去去便回。”周瑜向孫策、呂範長長一揖,起家走了。
周瑜笑道:“子衡放心,前次某從柴桑運來的軍糧僅隻是第一批軍糧,後續另有五萬石軍糧將會運抵,若不出不測,這幾日便可運抵了。”
稍稍歇了一口氣,張昭又接著說:“鄙人叨教將軍,在這短則半年,長則數年的安設刻日以內,將軍如何贍養這些老幼婦孺?江東府庫存糧固然多,隻怕也經不起如此經年累月的耗損吧?”
呂範卻靈敏的發明瞭此中的題目,問張昭說:“荒田複耕,新田造好以後,並不會本身長出稻穀,敢問先生,耕耘所需之種子、耕牛及耕具從何而來?另有,時下已經蒲月,新田造好以後,起碼也得八玄月間,播種秋糧不管如何也來不及了,如此,從現在到來歲春糧打下來之前,十萬壯丁外加二十餘萬老幼婦孺的口糧又如何供應?”
“是得好好籌劃。”孫策點點頭,問呂範道,“子衡可有良策?”
“將軍以天下生民為懷,不吝士卒捱餓,也要拿出獨一的軍糧贍養淮南饑民,鄙人實在敬佩,與袁術之流兩比擬較,更是高低立判!”在正式開篇之前,張昭先實在把孫策嘉獎了一通,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除了行軍速率慢,另有一個更嚴峻的題目呈現了。
張昭卻還冇說完呢,又接著說:“時下已進入蒲月初,五六月間恰是颶風多發季候,一旦碰到颶風,尤其遲誤光陰,何況渡江以後還需安設,三十餘萬軍民的安設,卻非小事,既便諸事順利,也需數月之久,若諸事不順,數年亦一定能安設好。”
張昭又說道:“竊覺得,將口糧按軍旅之法分給袁軍戰俘及老幼婦孺,甚為不當,而應當換成以工代食。”
周瑜淺笑笑,又說道:“伯符勿慮,暮年黃巾亂起,張昭便舉家遷至揚州避禍,於合肥城中臨時容身,若不出不測的話,此人應當還在合肥。”
後一句,倒是跟張昭說的。
“善哉,某當尋訪之!”孫策一拍床榻便要起家,卻不料牽動傷口,劇疼之下,頓時悶哼一聲又摔回到了軟榻上。
周瑜答覆說:“此人姓張名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
周瑜這一去便是一日,孫策留在大帳裡當真是度日如年,回想起來,便是當初在皖縣偶遇那位女郎,而後前去尋訪而不得,彷彿也冇有如許的孔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