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九 全線開戰[第1頁/共3頁]
待文武百官俱都到齊以後,高坐的鑾台之上的劉辯揚了揚手中的奏摺:“這是魏文長的使者方纔從北海國送來的八百裡加急文書,眾卿相互傳閱一下,看看有何對策?”
劉伯溫仍然對峙己見:“黃太尉與盧司徒所言當然言之有理,但聽聞洛陽方麵已經與劉備、馬騰合圍長安,董卓餘黨覆亡期近。若西涼軍被滅,洛陽軍必定東出武關,與劉表夾攻宛城。倘若到時候孫堅再沿江而下,直寇江東,我方必將四周受敵。則局勢恐將墮入窘境!故此,以基之見,搶先棄北海,不爭一郡一地之得失,待先將孫堅、劉表兩人剪滅,再循序漸進向北方推動,方為上上之策!”
擺在劉辯麵前的決定無疑非常困難,稍有差池,很能夠會陷於萬劫不複的窘境。但是能夠抓住機遇的話,或許會初創一個全新的局麵,收成龐大的好處!
沮授再次向袁紹建議,采納軟硬兼施的體例逼降占有在泰山郡內的泰山寇。並親身出馬作為說客,仰仗三寸不爛之舌,勝利的壓服了孫觀、尹禮、吳敦、昌豨四大賊寇率部投降,讓袁紹順利的收編了四萬泰山賊。
袁紹從平原率軍南下,率先在附屬兗州的泰山郡內擊破了三十萬黃巾賊寇,從中收編了五萬精乾,然後派人把老弱婦孺斥逐至渤海、平原、魏郡等地充分人丁。
就連天子的洞房花燭夜都被告急諜報所打攪,得了呼喚的文武百官天然不敢怠慢,俱都以最快的速率來到了太極殿插手朝議。
魏延在北海得知袁譚雄師壓境,遂親身與關勝、花榮引兵三萬出城迎敵,與袁譚所部大戰與廣縣境內,連戰倒黴。
但就像劉伯溫闡發的那樣,如果劉協、劉表、孫堅三方結合發難的話,本身的火線將會蒙受龐大的磨練。
劉辯對江北四郡並不擔憂,獨一讓感到憂愁的是荊南的孫堅軍團。
“到底如何是好?”
“盧司徒言之有理,臣亦是如許以為!”
將目光掃向黃琬與盧植:“兩位愛卿覺得如何?”
黃琬對於盧植的闡發一樣深表同意,出列道:“陛下,青州黃巾自客歲起事,一起上裹挾婦孺老幼,多達百萬餘人,如果被袁紹全數虜獲,必將使其如虎添翼。故此臣亦懇請陛下出兵青州,一來解北海之圍,二來停止袁紹,三來虜獲黃巾人丁,將其發配到南邊的建安、廬陵二郡,開墾地盤,生長種田,以壯江東根底!”
“北海情勢危急,魏延孤軍懸於青州,危如累卵,諸卿覺得如何?”
固然荊南四郡人丁稀少,但孫堅麾下的人馬已經擴大到了七八萬,孫策、周瑜也在逐步生長,再加上孫堅本人勇猛善戰,長於用兵,另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陳武等人作為羽翼。如果看到本方主力雄師北上青州與袁紹廝殺,保不準孫堅就率兵沿江而下,直搗本身的老巢。
在劉和與烏桓聯軍的龐大壓力之下,公孫瓚隻能放棄了對青州的爭奪,命駐守在濟北國的田豫率兩萬人馬星夜北上,以解北平之圍。
因為武將的爵位比較低,最高的也不過是官拜鎮南將軍的秦瓊,為了不至於比文官的品級掉隊太多,是以太尉黃琬在武將一排領銜。畢竟太尉是百官當中名義上的最高軍事統帥,與武將還是能夠沾上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