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八 一夫當關萬夫難開[第1頁/共3頁]
“奇策!”嶽飛忍不住向劉曄豎起了大拇指,“有智囊分憂真好,子揚大才!倒是嶽飛身處廬山當中,有點計算一城一地的得失了。”
嶽飛當即竄改主張,命衛卿仍舊率太史慈、徐榮北上宛城穩固戍守;而諸葛亮、程咬金等三人則帶領剩下的兵馬與蔡瑁、張允、黃祖的海軍全數併入韓世忠軍團。由韓世忠帶領著溯江而上,直撲羅縣、嶽陽一帶,登岸以後便分兵攻打長沙、武陵;讓孫策、周瑜首尾難顧,爭奪一鼓作氣的滅掉孫策。
“臣謝主隆恩,願為國儘忠,鞠躬儘瘁,死而無悔!”
調遣結束,嶽飛還是對劉曄的戰略讚不斷口,但對於劉曄建議本身討要海軍批示權的建議卻冇有采取:“海軍批示權還是留給韓良臣吧,在水上作戰,嶽飛不及他。這襄陽有了漢水天險,攻城難度大增,可見我嶽飛不善水戰,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獲得了薛仁貴的求援信以後,嶽飛立即做出反應,命衛卿將兵馬一分為二,帶領太史慈、徐榮領兵四萬返回宛城,幫手薛仁貴軍團防備武關、宛城兩地,免得被洛陽軍趁虛而入。
商討結束以後,嶽飛當即派出幾名使者,彆離趕往江夏與金陵送信。同時又命部下的諸將輪番佯攻襄陽與樊城,管束孫策,免得仇敵產生了警悟,加強了長江的防備力量。
答案就是——襄陽!
比來這些日子,又趕上了連綴的秋雨,一下就是六七天,導致漢水暴漲,襄陽城牆濕滑,更是冇法攻城。嶽飛隻好臨時退兵十裡,挑選合適的地形安營紮寨。
劉曄先是安慰:“知人知麵難知心,都督一片美意,隻是常遇春不承情,反而為趙匡胤勾引行謀反之事;此事非都督之錯也,不必耿耿於懷!曄信賴陛下定會明辨是非,都督當務之急是先拿下荊北兩郡,繼而揮兵拿下安定荊南,如此才氣不負聖上所托!”
想想也是,歸併了薛仁貴軍團以後,再加上武關的駐軍,又兼併了江夏的人馬,就算產生了趙匡胤叛逃的事情,全部荊州軍團的兵力已經逼近三十萬。倘若再把韓世忠的海軍討要過來,那麼嶽飛手中掌控的兵力將近三十五萬,差未幾占有了東漢朝廷的一半。
劉曄笑笑,冇有再持續勸諫。猜想嶽飛必定是怕功高震主,臣強主弱會引發非議,以是纔不肯接管海軍批示權。
漢水從襄陽城下繞過,由北向東奔騰不息,江麵寬廣,水流湍急;孫策已經命人把漢江上麵的橋梁全數裁撤,依托著漢水作為通途,反對嶽飛的雄師。
在接過聖旨的那一刻,張居正心花怒放。退隱不到兩年時候就成為了一州刺史,如許的恩寵真是古今罕見,平步青雲怕是也不能描述如許的升遷速率吧?
襄陽自東週期間建成,到現在已曆經千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劉表的管理下,具有三十萬住民,城高牆厚,堅如盤石,易守難攻,號稱“漢家第一城池”。
手握如此軍事大權,就算天子冇有設法,也難保不會有小人進獻譖言,教唆誹謗,授人以柄。以是劉曄感覺嶽飛的挑選是精確的,倒是本身想的有些簡樸了。